
【教育心理學堂】家長學懂「五部曲」 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上)
不論是幼兒或是成年人,都會有經歷不同情緒的時候。嬰幼兒時期的寶寶一般多以哭鬧等較原始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需要依賴父母或照顧者的協助來穩定情緒。例如當嬰兒受驚嚎啕大哭時,父母可透過聲線、動作、語氣及說話等與嬰兒共同調節,安撫其情緒。嬰幼兒從小藉著與父母之間溫暖的情感互動,逐漸建立信任及安全感,從經驗的累積中慢慢發展自我調節的能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指出,當孩子面對情緒困擾時,家長可運用《情緒教練五部曲》來協助孩子調節情緒,及引導他們學習較合宜的情緒管理及表達方法。研究指出,運用情緒教練技巧的父母,其孩子的抗逆力較強、自控能力較佳,而且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亦較好。
第一步: 觀言察色
家長可多細心觀察孩子的語言和非語言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姿勢、聲線及語氣等。關鍵在於父母能否敏銳地覺察孩子發出的情緒訊號,並積極作出回應。例如當留意到孩子皺眉和扁嘴時,家長可透過提問主動了解及引導孩子表達感受。對較年幼的孩子可運用是非題:「媽咪見到你扁哂嘴,你係唔係覺得有啲唔開心啊?」。對能力較高的孩子則可運用開放式問題:「你而家嘅心情係點架?」
第二步: 把握時機
不少家長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常感到束手無策,經常會採取忽略、壓抑或轉移視線等策略,希望孩子能盡快停止當下的情緒表達。這些方法或許能短暫平息或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但長遠並未能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當孩子表現輕微情緒時,正正是家長與孩子溝通、聯繫和教導的良機。及早洞悉孩子的需要,亦能大大減低讓情緒繼續升溫至難以平復的狀態。
下回將會繼續講解《情緒教練五部曲》的其餘步驟。
教育心理學家楊皚穎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參考資料:
Gottman, J. M., & DeClaire, J. (1997).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The Heart of Parent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3), 243–268.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29 day ago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2 month ago
-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個練習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平穩情緒,更可以改善親子關係。4 month ago
-
本港疫情肆虐,不論戶外或室內的遊樂設施和幼兒中心均暫停開放,幼稚園提前放暑假。學齡前的孩子成長急速,有不少家長都擔心若子女長時間無法回校上課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成長,同時又為如何善用時間而費盡心思。家長可以嘗試與子女進行親子伴讀,培養閱讀習慣,並透過伴讀增進與孩子的感情。4 month ago
-
疫情之下,孩子在家的時間長了,閒時或會隨手拿起畫筆塗鴉一番,有意無意透過圖畫揭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筆者偶爾也會遇上一些爸媽拿著孩子的圖畫,擔心地問類似以下的問題: 「他用黑色畫了這個,是代表甚麼呢? 他是抑鬱嗎?」。有時成年人甚至會主動「糾正」孩子,請孩子改用「正確」或「快樂」的顏色。5 month ago
-
自2019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以來,其變種持續擴散,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均有不如預期的轉變,帶來的負面影響備受關注。相關的海外和香港調研結果顯示,地球人的身心社靈正在經歷和承受百年一遇的多方壓力和長期困擾。7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