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提到幼兒需從小藉著與父母之間溫暖的情感互動,逐漸建立信任及安全感,從而慢慢發展出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家長需要多觀察幼兒發出的情緒訊號,把握機會積極回應其情緒,並透過有效的溝通鼓勵幼兒分享感受及想法。以下將繼續講解《情緒教練五部曲》其餘的三個步驟:
第三步: 用心聆聽
家長宜保持開放的態度,透過眼神、身體語言等展示你正用心聆聽,避免急於作出批判或否定孩子的感受。家長可嘗試重述孩子的說話或反映其感受,例如:「嗯,我似乎聽到你話覺得有啲嬲。」多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知道你有啲嬲,不如你講多啲比媽咪聽?」這樣既可協助孩子整理想法和釐清感受,亦能讓他感到家長會聆聽及理解自己。
第四步: 命名情緒
當幼兒表達負面情緒時,家長不需急於給予意見或提供解決辦法。可以先協助孩子準確地辨識自己的情緒,替孩子當下的情緒狀態命名。例如:「你覺得好嬲,因為細佬無問過你就攞咗你架玩具車。」或者「你覺得有啲氣餒,因為你好想砌一座城堡,但係試咗好多次都未成功。」這個做法不但能協助孩子把情緒說出來,讓孩子的感受得以舒緩,亦有助他們學習不同的情緒詞彙,提升日後運用說話表達情緒的能力。
第五步: 設限解難
情緒並無好壞對錯之分,重點在於表達的方式是否恰當。所以在鼓勵幼兒表達情緒的同時,家長亦需幫助孩子設定行為限制。例如:「你可以覺得好嬲,但係唔可以打人」或者「知道你好氣餒,但係唔可以掉積木,因為會容易整親人或者自己。」然後家長可按孩子的能力,與其一同探討更有效的處理方法或給予具體的建議。另外,家長亦可教導孩子一些舒緩情緒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尋求協助或使用自我安慰的說話等。家長可先示範並不時與孩子一同綵排練習,這樣孩子才能在有需要的時候順利運用出來。
最後,家長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前,需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若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未能保持冷靜,往往容易讓孩子的情緒更為高漲,以致難以平復。要知道幼兒一般多透過觀察及模仿學習,所以父母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 《情緒教練五部曲》的技巧雖然看似簡單,但終究還是需要家長持之以恆方能見效。
教育心理學家楊皚穎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參考資料:
Gottman, J. M., & DeClaire, J. (1997).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The Heart of Parent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3), 243–268.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3 day ago
-
正向教育可培養小朋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邁向圓滿的人生。保良局正向教育團隊給家⻑的5個貼士,教家長培育「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小朋友。這些特質小朋友一定終身受用。4 day ago
-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4 day ago
-
「我想要個細佬/細妹!」相信很多爸媽應該都被小朋友問過這個問題。尤其見到其他同學朋友有兄弟姊妹,就會開始纏著爸媽「我也想要一個!」這位「毒男爸爸」遇上這個情況,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處理方式。10 day ago
-
子女長得快,家長不單止要定期為他們添置新的衣服鞋襪,連眼鏡也需要隨成長不斷更換!孩子在20歲前,近視情況極快惡化,家長應每年帶小朋友檢查眼睛,確保能及時處理他們的視力問題;而遊戲時因碰撞而弄壞眼鏡,又或因為成長而頭圍變大,亦需要更換新眼鏡。那麼舊眼鏡可以如何處理?下列是護瞳行動給大家的建議:14 day ago
-
日前美國肯塔基州一個網紅家庭,夫婦二人帶着六名子女跑馬拉松,年紀最小的兒子只有六歲。他們完成賽事後於Instagram分享心得,隨即受到不少網民指責,直斥父母要求六歲小朋友跑馬拉松是「虐待」,引來極大爭議。14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