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孩子說謊怎麼辦?(上) 實驗研究:天生本能
家長常因孩子說謊而感到困擾,甚至會十分擔心若不及早糾正孩子,將來孩子可能會胡作非為!近年,有關說謊的心理學研究發現,說謊在孩子身上不但很普遍,更是一項孩子良好成長發展的指標。多倫多大學成長發展心理學家 Kang Lee博士從事有關幼兒說謊的研究20多年。他表示幼兒說謊是一件平常的事。一般情況下,幼兒在約2歲半至3歲開始懂得以說謊來掩蓋一些違規的行為。這是人的一種天生本能,以防自己受到傷害。
最早對孩子說謊的研究大概在1989年新澤西醫學大學開始。 在這個經典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帶一名約3歲的孩子進入診所,然後指向一張遠離他們座位的桌子,告訴孩子他準備將桌上的一份玩具送給孩子,但條件是孩子不可事先偷看它。研究人員給予指示後便離開了房間並持續暗中觀察孩子的表現。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參加研究的孩子均有偷看玩具。

而當研究人員於孩子偷看後(5分鐘後)返回房間並詢問他們有否偷看時,發現38%有偷看的孩子會對研究人員訛稱自己沒有偷看。在2002年一項類似的研究中亦發現,分別有54%和75%的3歲及4至7歲的小孩訛稱自己沒有偷看。
面對孩子說謊,其實有很多層面可作解構說明。說謊除了是行為偏差的表現外,也可看成是孩子靈活的社交發展的里程碑。首先是孩子「心智解讀」的發展—— 「心智解讀」是指推測別人想法(Mental States)的能力,即能理解別人的說話或行為背後的用意,和預計他們下一步行動的能力。懂得說謊的孩子具備基本的「心智解讀」能力,因為說謊的過程需要推敲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反應。此外,說謊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和高階思維的能力,當中包括:工作記憶、衝動控制和事件安排的能力等。如果孩子能隱瞞事實的真相,同時能編排另一個合乎邏輯的故事情景,而且能把它記住並告訴你,那麼,孩子的執行功能也不錯。
那面對孩子說謊時該怎麼辦?下回再談。
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Reference:
Evans, A.D., Lee,K., (2013)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 Psychol. 2013 Oct;49(10):1958-63. doi: 10.1037/a0031409. Epub 2013 Jan 7.
Lee K. The development of lying: How children do deceptive things with words. In: Astington JW, editor. Minds in the Making. Oxford: Blackwell; 2000. pp. 177–196.
Lee K. (2013). Little Liars: Development of Verbal Deception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7(2), 91–96. https://doi.org/10.1111/cdep.12023
Talwar, V., Gordon H. M., Lee K.,(2007) Ly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verbal decep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econd-order belief understanding. Dev Psychol. 2007 May;43(3):804-10.
Talwar, V., & Lee, K. (2008). 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9(4), 866–881.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8.01164.x
Talwar, V., & Lee, K. (2011). A punitive environment fosters children's dishonesty: a natural experiment. Child development, 82(6), 1751–1758.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11.01663.x
Williams, S., Moore, K., Crossman, A.M., Talwar, V. (2016) The role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theory of mind in children's prosocial lie-telling. J Exp Child Psychol. 2016 Jan;141:256-66. Epub 2015 Sep 9.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能改變看待事實的心態,因為我們都能成為心理彈性的人。 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我經常鼓勵對方學習分辨事物什麼是可控,什麼是不可控,人之所以活得負面和消極,大體分為三個原因,一,我們總執著於不可控的事情上,二,沒有把可控的地方做好,三,我們常用單一角度看待事情,缺乏全面了解和彈性。5 day ago
-
不少家長聽說運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 ABA)來管教小朋友,可以訓練他們聽從指令、在學校專注上課等等。當家長在網上搜尋與ABA相關的資訊時,會發現有形形式式的分享:有人推薦ABA教學法,讚嘆小朋友能夠在短時間便有顯著的改善;亦有人持刻板印象,覺得ABA教學法太機械化,擔心在模擬環境下才能見效。既然家長有那...8 day ago
-
不管你已為人父母或計劃在不久將來生育,電視劇 《反起跑缐聯盟》 都是你的寫照。它以幽默方式展示家長們的生活經驗和抱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大家每日面對的育兒問題。29 day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29 day ago
-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育兒風格,其中德國的育兒風格與亞洲國家大相徑庭,甚至直接攻擊亞洲家長最常做的育兒方式。你有幫孩子檢查功課嗎?在德國老師眼中,這樣的做法可是大不合格!1 month ago
-
最近做了一個諮詢個案,是一名媽媽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黐身,希望我能讓他的孩子獨立一點。當天,母子早到了15分鐘,他們在等待過程中,我聽見了小男孩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從這問題中有所反思,再問自己是否真的愛孩子?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