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疹除了令皮膚紅腫、痕癢不適外,還為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情緒受擾。而情緒惡化亦會影響到濕疹惡化,所以情緒與濕疹的關係是相向的。要調節濕疹與情緒之間的惡性循環,最重要是學會與濕疹共存。
根據 Asia Pacific Allergy 2019年的數據,香港每3名兒童,就有1名患有濕疹。遺傳因素以外,跟環境因素亦有莫大關係。
由於濕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病,需要長期治療,當家中有兒童患上濕疹,親子都會面對各種心理壓力,而負面情緒會導致濕疹病程惡化,造成惡性循環
香港過敏協會在2019年的調查中,訪問了超過300位濕疹患者,大概有九成的患者因濕疹而持續三個月出現負面情緒,他們會感到煩燥、無助及憂慮。有六成患者表示濕疹影響到睡眠,而一成半的患者甚至因情緒困擾而出現自殺念頭。
兒童心理健康近日成關注話題,學童每日需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單是考試壓力已令人吃不消,對濕疹患者更有嚴重負面影響。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令濕疹病情惡化。當病情惡化,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情緒、睡眠質素、精神及專注力,繼而影響學習、考試表現,甚至朋輩的關係及社交生活,令患者產生自卑、孤立,形成惡性循環。
給濕疹小朋友及家人的6個建議
1. 保持平常心
紅疹、痕癢等不適症狀的確困擾濕疹患者,在堅持治療方案的同時,患者更要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嘗試調整自己,勿將全副精神放在自己的皮膚問題上,醫生建議可透過做運動或其他興趣來分散注意力。
2. 多與「同路人」聯繫分享
在與濕疹「抗爭」的路上,「同路人」的分享和鼓勵非常重要。多與其他濕疹患者聯繫,互相分享舒緩濕疹的心得,建立健康和緊密的社交生活也能減少患者的孤單感,加強與社會的聯繫感。
3. 適量運動助減壓
運動除了有效控制體重和增強健康外,在運動過程中,人體會釋放安多芬,有了這種「快樂荷爾蒙」對減壓和改善情緒不無幫助,因此醫生也建議濕疹患者進行適量運動。
4. 充足休息避免「捱夜」
足夠的休息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重要因素,醫生建議臨睡前盡量平靜身心,避免進行太刺激的活動,可選擇一些靜態放鬆活動,例如閱讀、聽音樂等,有助改善睡眠質素,改善情緒。
5. 家人多體諒、多鼓勵
家人及照顧者的支持對濕疹患者克服濕疹惡性循環非常重要,家人應盡量避免使用負面的語句,如「都說不要沖熱水涼」、「不要再抓癢了」、「你這樣做沒有用的」等。可適時提出正面的意見和鼓勵,例如提醒患者多保濕,當皮膚情况變差時可陪伴求醫等,讓濕疹患者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
6. 多吃蔬果助減壓
2017年在澳洲雪梨大學公共衛生學校發表了最新的研究結果,研究調查了超過六萬位成年人,跟隨了他們平均約2至3年,對比當中多進食水果和蔬菜的組別跟少進食的組別在精神壓力的情況,調查最終發現每日進食3至4份水果和蔬菜的硏究對像能夠減輕12%的心理壓力,而進食5至7份水果和蔬菜的更可減輕14%壓力。多吃蔬果不單對身體好,對心理也好,濕疹患者和家人都可多吃,家中長備各種蔬果更佳。
-
幼童未必能好好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假如他們感到不適,家長須多加留意,否則可能釀成悲劇。巴西一名四歲女童睡覺時被蠍子螫醒,但因不懂說明情況,結果其母只讓女兒喝一杯水,便讓女兒重新回到床上。最終女童再被蠍子螫到,更因蠍子的毒液引發心臟停頓而不治。7 day ago
-
小朋友好奇心重,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對小朋友來說卻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家長一個不留神就會釀成意外……14 day ago
-
第五波疫情自2月爆發以後,有少部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不久再度發燒,更出現痾嘔肚痛、眼紅、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士多啤梨脷等等,原來是患上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簡稱MIS-C)。此病症狀與兒童心臟病川崎病極為近似,有兒科專科醫生就教家長分清楚。1 month ago
-
你的寶寶在深夜都不肯睡覺?日間沒有午睡的習慣?每日的睡眠時間少於八小時?半夜醒來便難以入睡?以上這些嬰兒睡眠問題的確令不少家長大傷腦筋,不知怎樣處理。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副教授及香港過敏協會現屆主席何學工醫生建議家長跟從以下令嬰兒入睡的五大方法,一齊「瞓個好覺」。1 month ago
-
學生期待4月19日起回復面授課,返學前必須每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好多家長擔心年幼仔女抗拒、撩鼻時掙扎而流鼻血。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關日華醫生就教路點樣撩鼻而唔傷及血管。1 month ago
-
腸道健康會影響身體,女士不應少看便秘問題,尤其是產婦和孕婦。註冊中醫趙曄教大家從大便、面色等身體狀況觀察腸道健康情況,並推介合適的食療。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