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家長善用讚賞加引導 教出自動自覺小朋友
每當與家長分享如何處理子女的行為問題時,我都會鼓勵家長訂立明確的規則及獎勵方法,往往能立竿見影。家長常問一個問題:「如果子女只在有獎勵之下做好,豈不是很『市儈』?怎樣才可令他們自動自覺做好?」
根據學者Deci 及 Ryan (1985)的研究,行為動機可分為外在(Extrinsic)及內在(Intrinsic)兩種。外在動機指人有動力做事是因為能得到額外好處,如薪金能推動人們上班;而內在動機指人做事的動力來自事情本身的樂趣,例如在工餘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外在動機在短期內非常高效;內在動機則更能讓行為長久持續下去。

要子女自動自覺做好,家長可利用明確規則加上獎勵引發子女的外在動機,短期內令好行為更常出現。而要令行為持續,子女要對好行為感到高興滿足,形成內在動機。家長在獎賞子女時,可運用「獎賞+讚賞+引導」方程式把動機推向「內在」方向,在給予奬賞的同時,具體讚賞子女,並引導子女留意好行為帶來的滿足感。例如,子女不願溫默書,家長可用獎賞吸引子女溫習,並說:「做得好好喎!你比尋日用多咗三十分鐘溫默書,加你一分先!啱啱預默你寫得到以前唔識寫嘅字,你覺唔覺得好有滿足感呀?」又例如,子女不願跟從已共同協定的家庭時間表做家務,家長可用獎賞吸引子女去做,並讚:「好乖仔喎,肯準時幫手洗碗,聽日加十分鐘放鬆時間俾你啦!有你幫手,媽媽就可以早啲休息。你咁錫媽媽,幫到媽媽係咪好開心呢?」
當家長在發問引導問題時察覺子女會心微笑,就代表你已成功激發了他的內在動機。稍後,你可以逐步隨機減少獎賞的次數,但持續讚賞及引導的元素,好行為漸漸地便不再依賴獎賞吸引而出現,而是靠當中的滿足感不斷持續下去。屆時,子女自然能自動自覺做好!
教育心理學家蔡博麒先生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Reference: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能改變看待事實的心態,因為我們都能成為心理彈性的人。 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我經常鼓勵對方學習分辨事物什麼是可控,什麼是不可控,人之所以活得負面和消極,大體分為三個原因,一,我們總執著於不可控的事情上,二,沒有把可控的地方做好,三,我們常用單一角度看待事情,缺乏全面了解和彈性。5 day ago
-
不少家長聽說運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 ABA)來管教小朋友,可以訓練他們聽從指令、在學校專注上課等等。當家長在網上搜尋與ABA相關的資訊時,會發現有形形式式的分享:有人推薦ABA教學法,讚嘆小朋友能夠在短時間便有顯著的改善;亦有人持刻板印象,覺得ABA教學法太機械化,擔心在模擬環境下才能見效。既然家長有那...7 day ago
-
不管你已為人父母或計劃在不久將來生育,電視劇 《反起跑缐聯盟》 都是你的寫照。它以幽默方式展示家長們的生活經驗和抱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大家每日面對的育兒問題。29 day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29 day ago
-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育兒風格,其中德國的育兒風格與亞洲國家大相徑庭,甚至直接攻擊亞洲家長最常做的育兒方式。你有幫孩子檢查功課嗎?在德國老師眼中,這樣的做法可是大不合格!29 day ago
-
最近做了一個諮詢個案,是一名媽媽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黐身,希望我能讓他的孩子獨立一點。當天,母子早到了15分鐘,他們在等待過程中,我聽見了小男孩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從這問題中有所反思,再問自己是否真的愛孩子?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