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面對「搞不懂」的現象時,間中透過實驗來探究。1970年代,有研究人員探討狗隻在受到電擊下的不同反應。起初,狗隻會不停找方法「求生」,嘗試逃走或找方法「停電」,但經過反覆嘗試均未能停止電擊後,牠會變得相當消極,對周遭的變化或刺激採取放棄的態度,甚至毫無反應。有關現象心理學上稱為「習得無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
近來社會上有一種被稱為「躺平」的現象,從心理學角度看彷彿是現代版的「習得無力感」。孩子面對各式各樣的「搞不懂」時,除了勤勞地應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harles R. Snyder博士所提出的「希望(hope)」理論就指出可以從目標、行動力和路徑三方面探討。
目標(Goal)是指一些具體而又可實踐的結果,包括短期和長期目標。以姜濤為例,他曾雄心壯志地說他日要成為亞洲第一(長期目標),而短期目標包括做好目前的「第九胎」個人單曲,為即將舉行的樂壇年度頒獎禮作好預備等。

家長為孩子訂定目標時,長期目標是以年度為計算單位的目標,短期目標則可以是以月、星期、甚至每天均有機會達至的目標,例如下年度要成為班長(長期目標),相關的短期目標就是交齊功課、專心上課、樂於助人、對老師表現有禮等。孩子有個人目標,才有一個對其有意義的成長發展方向。
第二是行動力(Agency),心理學家相信其實每一個人出生時都有強大的內在成長動力,例如嬰兒呼叫是為了飲奶、爬行是為了自由探索,而當孩子面對一些自己不情願的項目時,就需要以外在獎勵來激發上進的動力。

既然人天生是有內在動力,家長就要留意孩子的內在動力是如何受環境的影響而磨滅,同時以目標的自身價值(例:班長是全班的代表,可以幫助老師和同學,又可以培養自信心和領導能力)或外在鼓勵(例:孩子當班長,家長買他精美的筆記簿作鼓勵)來保持孩子的動力。
第三是路徑(Pathway),要使孩子有希望達成目標,就需要為孩子提供達致目標的方法,例如要當班長就要懂得如何樂於助人,包括當別人有需要時提供協助、安慰同學、與同學分享等;要學會游泳就需要有學習和練習的機會;要學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就需要學會公式,並預備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懂得如何尋求老師的協助。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可謂「尚在路中,更搞不懂」,家長與成人切忌「卻丟失了從容 寬容」(摘自陳卓賢《搞不懂》歌詞),才不致孩子習得無力地躺平。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
教育心理學家 張溢明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3 day ago
-
正向教育可培養小朋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邁向圓滿的人生。保良局正向教育團隊給家⻑的5個貼士,教家長培育「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小朋友。這些特質小朋友一定終身受用。4 day ago
-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4 day ago
-
「我想要個細佬/細妹!」相信很多爸媽應該都被小朋友問過這個問題。尤其見到其他同學朋友有兄弟姊妹,就會開始纏著爸媽「我也想要一個!」這位「毒男爸爸」遇上這個情況,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處理方式。10 day ago
-
子女長得快,家長不單止要定期為他們添置新的衣服鞋襪,連眼鏡也需要隨成長不斷更換!孩子在20歲前,近視情況極快惡化,家長應每年帶小朋友檢查眼睛,確保能及時處理他們的視力問題;而遊戲時因碰撞而弄壞眼鏡,又或因為成長而頭圍變大,亦需要更換新眼鏡。那麼舊眼鏡可以如何處理?下列是護瞳行動給大家的建議:14 day ago
-
日前美國肯塔基州一個網紅家庭,夫婦二人帶着六名子女跑馬拉松,年紀最小的兒子只有六歲。他們完成賽事後於Instagram分享心得,隨即受到不少網民指責,直斥父母要求六歲小朋友跑馬拉松是「虐待」,引來極大爭議。14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