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發展|培養幼童發展能力 別再錯重點(一)
無論孩子的年齡有多大,作為家長都會為子女的未來而擔憂。大部分家長自子女幼兒時期已開始為他們的發展打好基礎,希望孩子在同一起點線成長。可是,坊間對於培養幼童語言能力的說法眾說紛紜,當中存在不少的謬誤,現在讓我們為家長逐一拆解。
1. 兩歲仍未說話不用擔心,長大就自然會懂
正確的觀念:雖然孩子的語言發展存在個別差異,但他們的發展速度仍可與發展里程碑比較,如果落後的程度超出合理範圍,就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識別孩子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假如孩子真的在學習語言上遇到阻礙,他們未必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語言刺激就可追上進度,而是應該透過言語治療及家居訓練來幫助他們提升語言能力。
2. 不應與孩子說BB話
正確的觀念:BB話(如「食餅餅」)有豐富的語調變化、結構簡單、重點清晰。與年幼的孩子說BB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及興趣,有助他們理解和學習大人的說話。但當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已經開始說句子,家長就能減少使用BB話,改至日常的說話模式。
3. 只看YouTube及DVD教材也能幫助語言發展
正確的觀念: 現在坊間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尤其是一些影片及外語教材。但值得留意的是,從小過分依賴這些資源會令孩子減少與人互動的機會。其實有不少研究指出,與大人的雙向互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家長們應多營造不同的溝通環境,為孩子提供語言刺激及練習說話的機會。
4. 只要多做口部肌肉訓練,孩子就會學懂說話
正確的觀念:雖然口肌發展會影響孩子的發音,但與語言發展其實並不相關。語言的組織由大腦的語言區負責,口部肌肉則是把已組織的語言說出來。因此,多做口肌訓練並不代表孩子就能有好的語言發展。

把握黃金學習期 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
孩子的語言發展與後天環境的語言刺激息息相關,家長應好好把握孩子的黃金學習期,正確地提升孩子的發展能力。
1. 創造溝通機會
首先,留意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因為有興趣才會有動力。另外,最重要的是做少一步及耐心等待,才能創造溝通機會。例如當孩子想玩「煮飯仔」時,家長可把部分用具或食物放在高處,或是用孩子開不到的盒子裝起食物,讓他以動作(指、張開手掌)或語言(「畀我」、「幫我開」)表達才有下一步的行動。不少家長都習慣做孩子的「傳心師」,習慣在孩子開口前就做好一切,記得做少一步及耐心等待才能創造機會讓孩子與人溝通。
2. 提供優質的語言刺激
很多家長對於如何從日常對話中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存有疑問,以下是一些提供優質的語言刺激的小技巧:
- 描述
家長可多描述孩子或自己正在做的活動,讓他們把詞彙、語句和觀察到的情景連繫起來。
例子:
- 當孩子正在玩「煮飯仔」時
家長可說:「洗蘋果、媽媽切、食蘋果」
- 當孩子正在玩汽水機時
家長可說:「入錢錢、飲汽水」
- 延伸語句
當孩子在活動中說話時,延伸或擴張他們說的語句,讓他們學習新的詞彙及句子結構,以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表達。
例子:
- 當孩子正在玩「娃娃屋」時
孩子:「沖涼」
家長可說:「弟弟沖涼」
- 當孩子正在玩車時
孩子:「推車」
家長可說:「推紅色車」
-
利是為小朋友帶來長輩的愛與祝福,更是一個提升財務智商 (FQ),即理財能力的好機會。參考投委會的五大錦囊,讓小朋友在農曆年輕鬆玩學理財。5 day ago
-
大部分家長的教養模式大多是找出問題,然後面對及解決它;為了克服弱點求進步,就會勤加訓練與治療;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則會尋求專家的意見與介入。筆者在這裡分享另一種育兒理念:「強項為本」,意思是以發掘、發展及發揮孩子潛能,促進他們的自尊、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與生活滿意度為目標。而這些目標,是可陪伴孩子一生的「軟實力」。16 day ago
-
你的孩子可有出現非因身體不適而產生以下情況:容易發脾氣、愛哭、情緒起伏大、出現倒退行為、咬指甲、吮手指、「黐身」、抱怨肚子痛?上述的行為很容易被父母歸類為「扭計」,並視為行為問題,繼而從管教上進行修正,錯過從根本性找出行為表徵的背後成因。所以幼兒和成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少不免面對從家庭及學校而衍生的壓力來源。以下從這兩大範疇作分析,以及提供解決方法給家長參考...18 day ago
-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作為有特殊需要子女(SEN小朋友)的家長其實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培育SEN孩子,才可以讓他們發揮才能?一齊聽聽教育心理學家Vergo有甚麼看法!1 month ago
-
俗語有云:「隔離飯香」,似乎很多1-3歲孩子都很喜歡玩其他小朋友手中正在把玩的玩具,即使是同一個款式,他們總覺得別人的更好玩,而且控制不了自己搶別人的玩具。不少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都會頭痛不已,究意應如何教導?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