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觀練習︱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該怎麼辦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

面對以上的情況,很多家長可能都會說:「只是很小事,不用怕啦!」或「你怕什麼?」,希望能安慰孩子,讓他樂觀地面對事情。家長亦可能會嘮嘮叨叨地提醒、教導孩子應怎樣做。無奈的是,當家長愈是這樣做,孩子的情緒卻可能愈不受控。情況就有如我們要平伏水面的漣漪,我們愈是拍打、壓制,漣漪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是起伏不定。
那麼,當孩子經歷負面情緒時,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靜觀的其中一種基礎態度是「接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與其勉強要孩子即時冷靜下來,家長或許可以帶著一顆接納的心與孩子同在,明白和諒解他的情緒,即使我們並不一定認同孩子的表現或行為。這對孩子而言,反而是一支強心針,讓他更有力地面對眼前的困難。以下是同一位家長在參加家長靜觀課程幾星期後,面對類似情況的回應:
「這次在孩子感到緊張時,我沒有刻意安慰他,而是跟他說:「在這情況下感到緊張、擔心、有壓力是很自然的,媽媽明白你的心情。」然後與他一起做了一個簡短的呼吸練習,陪在他身邊。幾分鐘後,孩子竟告訴我心情平靜多了。而在接下來的比賽當中,孩子的表現也比之前更主動和積極。雖然最終落敗了,但我和孩子在面對情緒方面卻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要平伏水面泛起的漣漪,原來懷抱著一份接納的態度,與之同在,比起用力勉強改變,可能來得更有效。也許,在孩子感到困苦時,作為家長的,單單在旁送上一份全然的接納與明白,已經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了。
如家長希望了解更多有關靜觀的資訊,歡迎瀏覽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網頁jcpanda.hk ,亦可加入賽馬會「樂天心澄」之友以接收相關活動和課程的最新消息。
(文章由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會員事務委員 關匡宏分享)
註: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1 day ago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14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5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1 month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