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中醫6大日常養生貼士 多吃黑色食物 這款團圓必備食品則少吃為妙!
「冬至」即為一年之中黑夜時間最長、日照時間最短的日子。中醫認為「冬至」是全年「至陰之日」,乃因應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的陽氣在「冬至」之日是全年最差的,而「冬至」之後陽氣會順應大自然而漸漸增加,許多重病患者會因為未能適應變化而加重病情;如能調理得宜亦可逐漸康復,所以會有「重病難過冬至節,過了冬至可延年」的說法。故在這陰陽轉換的節氣,固護陽氣以及進行補益尤為重要。

冬至6大日常養生建議:
01 固護陽氣 添衣保暖
冬至之時天氣寒冷,萬物蟄伏,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對於氣血不暢之痹症,如風濕/骨關節炎的患者要注意添衣保暖,否則病情容易加重。寒主收引,使氣管/血管收縮,有哮喘/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老年人,也需要注意防寒措施,添加舒適寬鬆保暖衣物,避免過緊衣物阻礙血液流通。

02 充足休息睡眠
冬季提倡早臥晚起,休息時間應相對增加,避免勞累過度,才能將陽氣收藏,保持動力。
03 飲食調養 補益腎陽
《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故冬至溫補腎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飲食上,可以多吃黑色食物,例如:黑桑椹/黑芝麻/黑米/熟地/黑棗/黑木耳等;肉類可食用性味較溫補的,例如:羊肉、牛肉、牛肚、兔肉、烏雞、鵝肉、鵪鶉、鵪鶉蛋、海參等;蔬菜類可食用:蘿蔔、韭菜、白菜、海帶、菠菜、玉米、生薑等,還有枸杞子、桂圓肉、核桃等;不適宜食用寒涼的食物,例如:苦瓜、黄瓜、冬瓜、金銀花、薄荷、涼茶、龜苓膏等,以免傷陽氣。
04 溫補有節 避免煎炸
溫補之食物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些陰虛、濕熱、燥熱、過敏體質的人士,要避免大量食用上述溫補食物,因為溫補食物較溫燥,易傷陰,使其體質變得極端化,出現內熱或者食積的情況。另外,烹飪方式也十分重要,避免使用煎炸、辛辣的方式煮食,盡量使用清蒸、烤、煮或燉等的方法,能夠使補益效果提升。若為陰虛、濕熱或過敏體質等,可以食用較平補的藥食,例如:淮山、蓮子、、大棗、薏苡仁及茯苓等。

05 運動養生 動靜結合
運動上,中醫養生學提倡動靜互涵,平衡協調,主張「正氣為本,預防為主」,運動應做到微微出汗即止,避免大量出汗,耗傷陽氣。平日也應循序漸進進行運動,保持運動習慣,避免一次性做大量運動。運動後腠理張開,若出汗後應快速抹乾淨汗水,避免感染風邪。另外,在陽光下進行運動能更加補益陽氣。運動建議:太極拳、室外緩步跑、瑜珈及踏單車等。
06 保持心情舒暢
情志上,我們也要保持心情的舒暢,減少過度的情志波動,保持樂觀心態,避免過度憂慮,心腎相交,養心安神也能養生。
冬至養生食譜:
當歸羊肉生薑湯
材料:羊肉500g ,黃芪 20g,當歸10g,帶皮生薑兩大片,大棗5個,胡椒,鹽
做法:
1. 黃芪、當歸先用清水浸泡30分鐘,生薑拍扁備用
2. 將羊肉汆水,清洗乾淨
3. 重新煮一鍋水,將全部原材料放入,燉煮一小時
4. 最後放入少量胡椒和鹽調味即成
功效:滋養氣血,溫腎助陽
禁忌:陰虛火旺/燥熱/外感/過敏人士慎食
補骨脂胡桃煎 (出自中醫古藉《類證本草》)
材料:補骨脂100g,胡桃肉200g,蜂蜜100g。
做法:補骨脂酒拌後研為粉末,胡桃肉搗為泥,蜂蜜煮沸後加入胡桃泥、補骨脂粉末,拌勻即可。
功效: 補腎助陽,強健筋骨。適用於冬季日常保健或陽虛畏寒者。
用法:每次6g,早晚兩次服用。
「做冬」小貼士:
「做冬」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聚在一起吃飯,共聚天倫。大家聚餐時都要避免食用過多肉類及甜食,尤其是團圓必備食品 - 湯圓。湯圓為糯米製品,此類食品一般較黏滯,難消化,而且容易生濕,故淺嚐即止。腸胃虛弱的人士更加要小心,輕則「食滯」,引起食積、消化不良,嚴重的更可傷害脾胃功能,引起其他腸胃病發生。

(由康河中醫診所 註冊中醫師-譚紫軒 授權分享)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春天的中分點。它正好是一年當中晝夜等長的日子,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分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因此人們保健養生也應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春分節氣多風、寒、濕邪,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患者在春分節氣轉化時有諸多不適症狀,尤其伴有風濕性疾病、腰腿痛、慢性呼吸系統等疾病的患者,春分養生尤其重要。1 day ago
-
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病叫「掌摑病」?其實「掌摑病」是「第五病」的別名。第五病是由細小病毒Parvovirus B19引致的出疹性疾病。患者多為兒童,病徵是面部會出現典型紅疹,面頰呈紅色,像被人打了一記耳光,因而得來此別名。今次兒科專科 林嘉儀醫生會為大家詳細談談關於「第五病」的成因及其治療方法。1 day ago
-
3月6日是農曆廿四節氣中的「驚蟄」。「蟄」為藏也,亦可解作動物在冬天藏匿的意思。「驚蟄」,即是在這天前後,春雷作響,驚動了藏匿於泥土中冬眠的蟲子,把蟲子喚醒,重回大地,象徵萬物更新,生機勃勃。在「驚蟄」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要小心照顧小朋友的健康,好好調理一下。以下是一些小朋友「驚蟄」前後的調理要點:17 day ago
-
鼻敏感,古時稱「鼻鼽」,表現為突發性鼻癢、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在兒科病當中屬常見病,往往和久咳、反覆感冒、哮喘病,甚至其他敏感症,如濕疹等有關連。24 day ago
-
纖維肌痛是一種慢性痛症,稱為「公主病」,通常會出現於20至55歲的女士。根據歐洲的文獻顯示,女士出現纖維肌痛的機率為男性的六倍,而一般來說,中年女士出現纖維肌痛的機率較高。患者全身肌肉及關節酸痛,影響行動及生活質素。病人啲同時會出現疲倦,睡眠質素差,記憶力退化及腸胃不適、肚瀉等症狀。25 day ago
-
小朋友的身高除了是遺傳因素,有充足的睡眠、均衡飲食及適量的運動也有助長高,想幫助小朋友快高長大,其實亦要掌握兩個睡眠關鍵時間,同時,家長亦要留意,小朋友瞓覺開小夜燈,也會對身高發育造成影響!26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