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行為發展】3至6歲港童「屏幕時間」勁超標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近七成年齡界乎3至6歲香港幼童,每天的「屏幕時間」遠超國際建議的上限。此外,2016/17學年新入學幼兒班(K1)幼童的體能表現遜色於2015/16學年的同齡幼童,意即初入學幼童的體能表現有走下坡趨勢。上述情況令人憂慮學校及家長需要多加關注。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於本學年2017年1月完成家長問卷調查分析(樣本數目約1,200份),結果發現近七成年齡界乎3至6歲、就讀於本地幼稚園的幼童每天「屏幕時間」(即使用電子產品或進行顯示屏幕活動的時間)多於一小時。據同一調查發現,於上課日及周末幼童每天的平均屏幕時間,分別為大約125分鐘及115分鐘。根據國際兒科醫學權威機構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於2016年的最新指引,2至5歲幼童的平均屏幕時間應限於「每天不多於60分鐘」,而家長需要陪同幼童使用電子產品或進行顯示屏幕活動以確保該些屏幕時間都是具質量、並對幼童身心帶來裨益的。由此可見,香港幼童「屏幕時間」較國際建議水平超出近一倍,情況極不理想。
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鍾慧儀教授提醒,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屏幕時間過長對幼童身體、心理及社交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延誤兒童的語言、專注力及認知行為發展,其禍害絕不能輕視。
在「體能活動量」方面,香港衛生署建議2至6歲幼童每天分段進行並累積至少180分鐘(即3小時),但根據總會調查,發現能達體能活動量指標的幼童分別只有51%(上課日)及31%(周末);而到公園及公眾遊樂場玩耍可說是大部分幼童夢寐以求的快樂時光,但調查卻發現四成家長表示幼童到公園或公眾遊樂場活動的每周頻次少於一次。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女士及鍾慧儀教授都指出,相比屏幕活動戶外遊戲益處較多。除身體及運動技能的效益外,戶外遊戲亦都可以增進幼童的抗逆及抗壓能力,提供更多機會讓幼童學習自律和與別人相處,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感。
鍾慧儀教授指出周邊環境設施及配備(例如公園或遊樂場)的多少,不足以增加或減少幼童戶外活動的參與機會。唯有父母對體能活動及戶外活動的取態能夠決定幼童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有見及此,總會建議學校與家庭積極互相配合致力減少幼童屏幕時間;與幼童一起多做伸展健身操,增加幼童進行戶外活動的機會,實行「遠離藍光、擁抱陽光」行動,提升幼童「活躍指數」。
-
開始踏入冬季,冬季流感高峰期即將來襲,在流感來襲前先遇一波手足口病,幼童首當其衝,手足口病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出現,兒科專科 –陳延珮醫生為大家溫故知新,分享手足口病更多資訊及預防方法。17 day ago
-
開學流感高峰期過後,或許有些小朋友出現咳嗽鼻水久久難清的問題。其實這與免疫力降低或不足、感冒恢復期間再次受寒、體質本身肺脾偏虛,以及飲食營養過於豐富有關的。19 day ago
-
雞蛋是便宜、美味、健康及多功能的食材。不少成年人關注一日能食幾多隻雞蛋,是因為擔心蛋黃中含有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影響健康。但對於大部份小朋友而言,雞蛋中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並不是他們需要擔心的因素,只要飲食均衡,小朋友每天吃雞蛋並不是問題。24 day ago
-
立,為指建立、開始,冬,即冬天,亦有終結收藏之意。立冬,是冬天的開始,農作物經已收成完畢,動物逐漸進入冬眠狀態。這段時間雨水明顯減少,而乾燥北風的到來,見不時起風,或會氣溫驟降,日夜溫差較大。 小朋友抵抗力相對較弱,易感邪而病,此時家長需要多加留意。25 day ago
-
現今世代受飲食及環境變化影響,世界各地兒童「性早熟」的個案愈趨增加。台灣一名7歲女童早前因胸部痛求診,經醫生檢查後發現胸部開始發育,最終確認為「性早熟」。經醫生仔細詢問下,得悉女童家中長期擺放某樣家品,認為很大機會導致女童「性早熟」。28 day ago
-
進入秋天便是流感高峰期,加上新冠病毒亦於秋冬較為活躍,家長實在不容忽視。台灣一個中二學生近日反覆發燒,醫生替他做了各種快測,發現他既不是中流感、也不是新冠,而是確診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