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快樂最重要
小朋友的開心很簡單,有得玩,即使是一條簡單的樓梯,都可以讓他度過快樂的一天。6歲的Silas年紀小小,但兩歲學踩單車、三歲便與爸爸一同行山,平日亦經常與爸爸一同做運動,活力非常充沛。作為父母總希望能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前多加陪伴,曾小強也不例外,他說:「我想在Silas年紀尚小時,多花點時間陪伴他,而孩童時光裡,最重要的就是快樂,運動既可以讓孩子發洩精力,又可使他們放鬆心情。」身為運動員的兒子,Silas年紀輕輕便與爸爸一同踏遍香港許多山水地,小小身軀精力充沛,頗有其父的風範,但曾小強言未有子承父業的期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就,只要他開心,他想做什麼都無所謂。」
(平日兩父子經常一同行山做運動,Silas雖然年紀小小,卻跑得很快。)
痛一定有,但跌低要懂得爬起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與其從書中看道理,倒不如踏出家門,親身體驗更實在。相較於有些家長不喜自己孩子碰上一丁點的髒亂,曾小強卻笑稱未有過份介意:「郊外與城市不同,行山總會遇上昆蟲與髒污,只要做足準備噴蚊怕水,選擇一些較平坦的路走便可。」但始終Silas年紀尚幼,安全是曾小強最關注的問題,因為萬一遇上意外可以很嚴重,他說:「我會提醒Silas要小心、叮囑他所有安全事項。」
這並不代表要將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偶爾跌撞受傷,只要不嚴重,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受傷了,痛一定有,但我會鼓勵他懂得爬起身。」曾小強希望兒子可從運動中,懂得堅持、不放棄的重要。
做自己可以做的事
今年十月,Silas更將會與爸爸一同參與「康宏圖騰跑」,為喚起大家的山林意識出一分力,曾小強說:「很多人會去外國旅遊、欣賞美景,但其實香港許多地方亦很美,因此我想與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香港近年雖然多了人行山,但對於山林保育意識卻未必足夠。曾小強走遍山頭,感概山上垃圾甚多,尤其是熱門行山路線「災情」特別嚴重,望政府可加強此方面的教育,「平日與孩子一同去行山,亦會教他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例如吃完零食後的餅乾袋自己裝袋帶走。」身教重於言教,這亦是父母的一種重要的傳承。
-
要培育孩子成材,家長的教育是關鍵。現年7歲的葉蕙蕎自小已獲得本地及國際獎項逾百個,更在歐盟國家認可的「全球好學生」比賽中嬴得全球冠軍。年紀小小已成就非凡,葉太(Heiby)認為教養的關鍵在於陪伴及尊重,「要讓子女了解自己,尋找自己的興趣。家長往往是啟蒙者,最希望能讓子女體驗更多,擴闊眼界。」1 month ago
-
網絡幾乎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這也增加他們在網上欺凌及性騷擾的風險,不但受害人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甚至引起自殺念頭。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就教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2 month ago
-
母親絕對是最偉大的身分。不少女生當媽前各具個性、擁有理想職業,孩子出生後為了給予他最好的一切,毅然放棄事業當起全職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孩子和打理家中大小事務,失去喘息的 Me time,經濟亦不再獨立。3 month ago
-
對不少人而言,媽媽的犧牲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她們不論在家庭還是在職場上,都付出心力工作,每滴血汗都是為了家庭和小朋友。國際知名的攝影師Xyza Bacani曾經歷留守兒童的童年,特意在母親節分享自己在母親來港工作時的感受。3 month ago
-
為人母難,為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患者之母更難。加上發現自己也是ADHD患者,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有何感受?Christy的仔仔於幼稚園時期被發現患上ADHD,母親陪他求診時,意外發現原來自己都患有ADHD。但為母則強,她只好「頂硬上」。3 month ago
-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對於與11歲的仔仔和14歲長女同住大角咀百多呎劏房的阿群來說,以為有機會通關,放假可以返鄉,暫時逃離擁擠的劏房,結果一次又一次失望。確診下無支援的疫情生活,子女對學習的態度漸變消極、心理健康每況愈下,令她感嘆:疫情幾時才完結?3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