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體食物】固體食物do’s and don’ts
不過,家長須注意添加固體食物要適時,因為時間太早會影響寶寶消化,及較易產生敏感反應,亦有可能使寶寶過胖;太遲引入固體食物則可能令寶寶養成不喜愛咀嚼的習慣,以及影響其說話能力等。由於寶寶的身體發展速度因人而異,家長可按寶寶的情況,約六個月大時開始轉食固體食物。
餵食初期:
開始添加五穀類食物,應選添加有鐵質的嬰兒米粉,利用奶開成稀糊狀讓寶寶試吃,慢慢增加份量,因應寶寶的適感程度,可在約半個月或大半個月以後,將稀糊轉為稀粥,並可加入蔬菜和水果,注意宜先餵食果蓉和瓜菜蓉,由味道較淡、質地較軟的瓜菜、水果開始,如瓜菜可選紅蘿蔔、南瓜、節瓜、冬瓜;水果則可以選擇香蕉、木瓜等。
七個月大:
到七個月大時,可把稀粥漸轉為較濃稠的粥,並開始引進肉類及蛋黃。肉類方面,可將雞、豬、羊、魚等製成糊狀;而餵食蛋黃,可由半至一茶匙開始、慢慢增加份量,到約九個月大時便可增加至一個蛋黃,好讓孩子攝取到維他命E、鐵質等。此時,亦可嘗試加入果泥或果蓉,以及菜蓉。
十個月大:
為配合口腔及牙齒的發展進度,到寶寶十個月大時,便可開始加入爛飯,因應寶寶的喜好,亦可用細碎的粉、麵、麥片等代替爛飯。與此同時,可加入適量切碎或攪爛的瓜菜粒、水果粒以取代瓜菜蓉和果蓉,訓練他們咀嚼,同時滿足他們營養和味覺的需要。此外,肉糊也可漸漸用碎肉來代替。
可是家長要留意,在轉食固體食物初期,應避免餵食牛肉、蛋白、海產等容易令寶寶產生食物敏感的食物,宜留待其長至一歲後才作嘗試。
另外,寶寶對味道的要求其實不大高,故為寶寶烹調食物時,不用加入調味料,如鹽、糖、豉油或油等,以免寶寶學會愛吃濃味食物。
-
「情緒」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能與人連結,是因為我們能夠「感受」,而家長如何接收和回應小朋友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28 day ago
-
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威脅兒童健康發展最巨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忽視」,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欠缺響應。如果孩子常被忽視(特別是在嬰兒期),那麼神經系統會將忽視當作是嚴重威脅健康的狀態,更甚會影響大腦發展。1 month ago
-
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想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尤其近年市面上有各類「育兒天書」,分享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不過對家長來說,最難的只在一瞬間的情緒失控,我們應該怎樣平衡呢?1 month ago
-
最新一項「香港生育幸福感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家長深信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滿,但照顧仔女的現實並非想像中完美,許多家庭因為養育子女發生衝突,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提供「湊仔過三關」貼士,改善夫妻和親子關係。1 month ago
-
家應該是每個人休息放鬆的地方,如果家裡出現問題,馬上就會影響一家成員。一名台灣女網友就著她家裡出現的問題上網求助,引起網民熱心討論和建議。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