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看過冬季奧運的冰壺運動員在比賽時的英姿嗎?其實你也可以!「地壺球」正正由冰壺演變而成,而為「地壺球」正名的是香港人李石椿先生。李先生決心將地壺球發展成一項運動,也希望更多人認識這項香港原創運動。
李石椿先生在2017年將 Floor Curling二字合併為 FloorCurling一字,成為體育專用名詞,即如 Football, Basketball, Volleyball,將一種原為介紹冰壺的遊戲,變成一項體育運動。
李先生為地壺球爭取認許可謂不遺餘力,與多國代表支持成立「世界地壺球聯會」,並建立培訓及統一的比賽體制,為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申請認許地壺球為體育運動做萬全準備。
待獲得認可之外,便可正式申請加入國際體育機構,成為香港創建的一項體育運動。
地壺球?冰壺?
地壺球起源於冰壺,相比起冰壺,地壺球的賽道及器材要求都有所不同。
冰壺需要在 44.5米長 x 7.5米寬的冰面上比賽,而地壺球只需要在 9.7米長 x 1.6米寬的平坦且光滑的地面便可進行比賽。由於場地相對縮減,而隊員人數也因此有所調整。地壺球比賽中,每隊隊員有3名選手,即「一壘」,「二壘」和「隊長」,在一局之中,各隊各有兩次投擲地壺的機會。
兩隊比賽,每次都是交替擲壺。投擲所有地壺之外,最接近中心點的一方獲勝。每場比賽一共進行6局。完成6局後,根據6局總和的分數分出勝出隊伍。
大人小朋友都玩到的共融運動
地壺球對體能要求較低,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人士組隊參加。小至幼兒園學生,大至退休長者,包括殘障及智障人士,均可一同參與,確實體現傷健共融精神。
為什麼人人都能玩地壺球呢?原來因為「壺」的分別。原本冰壺運動中,使用的是由花崗岩打磨而成的「石壺」,重量為 42 磅(約 19.1 公斤),小朋友絕對推不動!而每個地壺球底部都有3個軸承,重量為1.235 公斤,相對容易推動,也毋須刷子協助地壺球滑動。
地壺球是一項紳士團體運動,與對手的球員沒有身體碰撞。在比賽的過程中,隊員之間需要通過團隊合作,溝通及策略研究,找出致勝的方法。所以大人和小朋友都可以在過程中學到不同技能,例如專注力、團隊合作、逆境智能等等,加上地壺球需要組隊與其他隊伍比賽,也是認識新朋友,拓寬社交圈子的好機會。
家長如有興趣和小朋友一起做簡單運動,增進親子關係,可以到以下網址了解更多。
香港地壺球協會網站
https://floorcurling.hk/
Kkday預約優惠 1小時地壺球體驗
https://www.kkday.com/zh-hk/product/121191?cid=12001
-
升小統一派位結果將於6月1至2日揭盅。教育局公佈今年有78%學童獲派首三志願,創近11年新高。若連同「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首三志願的學童,本年升小整體滿意率達88.8%。1 day ago
-
近日朗豪坊KKplus天線得得B擺設損毀事件引起全城討論,5歲事主的爸爸今早接受訪問時表示,兒子發生至今仍不開心,缺席上課;昨天更3次問爸爸「點解隻公仔咁恐怖?」不少家長擔心如遇到同類事件,幼童會否有心理創傷?3 day ago
-
冰島一名男子約24年因工業意外受傷而截肢。近日,他成功進行兩臂移植手術,更再度與心愛的女兒擁抱及首次擁抱孫女。3 day ago
-
本港有近88%年輕人患上近視,位居全球最高比率1。當中,兒童為最高風險的患者,約61.5%兒童早於12歲受近視影響2。新冠肺炎疫情令港童轉為網上學習,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大大增加,同時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進一步令學童加深近視,復課後多了「四眼仔」或「四眼妹」,情況值得家長關注。保護視力要從小做起,通過3招有效控制近視!7 day ago
-
疫情令中小學生上網時間激增,造就重大網絡安全風險。有調查發現,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遭受網絡欺凌,對兒童的情緒及社交發展有深遠傷害,家長和學校需着手保護兒童!9 day ago
-
墨西哥一名十歲男童參觀當地動物園時,因將狼與狗混淆,竟然爬過圍欄伸手與狼互動,結果遭狼咬至重傷。11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