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很容易患上傷風感冒,如果你習慣吃成藥治理,就要小心了。
家中有小孩之後,大家都會更加注重消毒殺菌,而一部性能良好的消毒機,便能為家長及孩子提供保障。
一個舒適的房間對小朋友來說相當重要,因為他們會在自己的房間休息、遊戲和溫習。
為孩子打造一個溫暖、舒服的小天地,必須花些心思。如果你無從入手或者毫無頭緒的話,不妨參考以下為孩子打造 Dream Room 的 4 大貼士。
一) 善於利用空間 小朋友的房間集睡覺、玩樂及溫習於一身,因此,在設計上宜盡用每一寸的空間。 爸媽可考慮利用顏色將三個不同區域劃分,例如睡床以藍白色為主,靠近的牆身及大櫃可選擇相同顏色。 溫習的地方以綠色為主,那麼靠近的牆身、書桌也可選擇同一色調,如此類推。
一) 善於利用空間
小朋友的房間集睡覺、玩樂及溫習於一身,因此,在設計上宜盡用每一寸的空間。
爸媽可考慮利用顏色將三個不同區域劃分,例如睡床以藍白色為主,靠近的牆身及大櫃可選擇相同顏色。
溫習的地方以綠色為主,那麼靠近的牆身、書桌也可選擇同一色調,如此類推。
二) 選購的傢俱要安全耐用 小朋友經常在房間流連,因此,傢俱必須安全耐用為大前題。 現在時興的多元組合傢具,如睡床置上格,下面是書桌及衣櫃等,都是不俗的選擇。
二) 選購的傢俱要安全耐用
小朋友經常在房間流連,因此,傢俱必須安全耐用為大前題。
現在時興的多元組合傢具,如睡床置上格,下面是書桌及衣櫃等,都是不俗的選擇。
三) 光線要充足 小朋友經常在房間做功課、溫習書本,因此,房間的光線一定要充足,最理想當然是有一個大大的窗戶,可讓陽光透入房間內。 同時,也得注意室內有足夠的燈光。總之,小朋友的房間一定要光猛。 如果環境許可,天花板不妨搞搞新意思,以 LED 燈砌出不同的圖案,為小朋友的房間營造出如童話般的環境和氣氛。
三) 光線要充足
小朋友經常在房間做功課、溫習書本,因此,房間的光線一定要充足,最理想當然是有一個大大的窗戶,可讓陽光透入房間內。
同時,也得注意室內有足夠的燈光。總之,小朋友的房間一定要光猛。
如果環境許可,天花板不妨搞搞新意思,以 LED 燈砌出不同的圖案,為小朋友的房間營造出如童話般的環境和氣氛。
四) 顏色合孩子心水 房間選用甚麼顏色為主調,同樣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有心理學家表示,為 5 歲以下的小朋友設計房間,顏色宜以軟和的顏色為主。 男孩子的房間可考慮以淺綠色或淺黃色為主,至於女孩子的房間則可考慮以淺粉紅或淺藍色為主。
四) 顏色合孩子心水
房間選用甚麼顏色為主調,同樣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有心理學家表示,為 5 歲以下的小朋友設計房間,顏色宜以軟和的顏色為主。
男孩子的房間可考慮以淺綠色或淺黃色為主,至於女孩子的房間則可考慮以淺粉紅或淺藍色為主。
資料來源:www.huliq.com
圖片:www.huliq.com
每年到這時節,香港的天氣又濕又悶,總是惹人討厭。
近日有報導指,一名小六男生被家傭性侵,啞忍年半後才跟父母哭訴,看得爸媽都心痛了。
最安全的地方,都仍然危機四伏!以為在家千日好,但原來家居危機無處不在,其中近年廣受主婦歡迎的「洗衣球」,因其外表色彩繽紛,容易被孩子誤認為啫喱糖果,亦有孩童將清潔劑當水飲引致創傷。家長最好都是小心處理,為孩子的健康把好關!
意外是引致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死於意外或因意外引致傷殘的兒童不計其數。要保護您的寶寶免受傷害,應留意您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特點,並消除各方面潛伏著的危險。
五歲或以下的兒童尚未明白甚麼是危險,家長不要高估他們的理解能力。
根據統計,初生至五歲的幼兒最常見發生的意外地點是在家中。
一般來說,嬰兒在四、五個月時嘗試伸手抓東西;仰臥時會嘗試反身至側臥姿勢,有時可以成功地反身至俯臥狀態。他很快便會坐、爬、站立和學步,又會不斷探索周圍的環境。有些嬰兒亦有可能發展得比其他同齡嬰兒早一些。
一歲以下的嬰兒由於不能照顧自己,而如果父母又缺乏防範意外的知識,沒有及早作好預防措施,往往意外便因此而發生。第一年常見的意外包括跌傷和燙傷等。若嬰兒因意外受傷應盡早求診。
網上圖片
常見意外及預防措施
一) 跌傷
切勿讓嬰兒(任何年齡)獨自留在換片墊、成人睡牀或梳化上。如果家長不能看顧嬰兒,應把他短暫地安放在嬰兒牀或網牀中。
當嬰兒被安放在嬰兒牀上後,牀欄必須拉上和鎖牢。嬰兒坐手推車、學行車或高腳椅時,必須繫上扣帶,並鎖牢安全鎖。
二) 燙傷
替嬰兒沐浴時,應先放入冷水,才加熱水,用手攪勻及測試水溫。在餵奶或其他熱的食物給嬰兒前,應先測試溫度是否適合,以免燙傷嬰兒。
避免使用微波爐翻熱奶或其他食物給嬰兒,因為經微波爐翻熱的食物或飲品,溫度分佈並不均勻。食物表面的溫度雖然適中,但內裡的溫度會比表面高,可能引致嬰兒咀部或咽喉燙傷。
熱的食物或飲料不可放置桌邊。如已將食物放在桌上,家長應留意兒童的舉動。
燙傷處理:
將傷處浸入冷開水或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來降溫,但切勿直接敷冰。
輕輕除去蓋著傷處的衣物,然後用清潔的布或繃帶遮蓋傷口,但切勿強行除去任何黏附於傷口上的衣物。
切勿用任何油劑、牙膏、牛油或醬油塗在傷口上,亦不要用有黏性的敷料,如膠布、絨布等。有需要時,請盡早求診。
三) 廚房意外
廚房門口應設置圍欄,以防兒童進入。如要在廚房煮食,應先放置嬰兒在安全的地方,例如嬰兒牀或網牀中。切勿揹著四個月大或以上的嬰兒在廚房活動,因這年紀的嬰兒已懂得抓東西。
總結
只要父母時常提高警覺,並對兒童的成長過程加深認識,對一些可能發生的意外作好防範,其實大部分意外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任何情形下,家長都應該留意兒童的活動或舉動,絕對不應該讓兒童獨自留在家中,或依賴年幼兄姊照顧。
摘自: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兩口子生活,家居布置無論簡潔或華麗都可悉隨尊便,但當家有小孩子時,家居設計及布置就得小心留意,一切要以安全為上。
除了客廳,對於寶寶來說,廚房的安全更為重要,事實上,廚房的危險位更多,稍不留神,意外就有可能發生。
家有寶寶,尤其是年紀愈細的,如果不小心留意家居安全,隨時可發生意外。
寶寶不是吃就睡,睡覺的地方相當重要,除了廚房和客廳,睡房的安全及環境更為重要。
天氣漸漸回暖,小編最怕的就是小強又再活躍起來。尤其家中有小朋友的,不想用太多殺蟲水,就是曱甴藥餌其實也不太想用。
最近大家提高個人衛生意識,出門戴口罩,回家先消毒。最徹底洗淨身體的方法,莫過於洗一個乾淨的澡;偏偏家中最潮濕多菌的角落,大多數是浴室。而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份就是淋浴間的花灑。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發現,淋浴花灑噴頭含有許多鳥形分枝桿菌。鳥形分枝桿菌喜歡在溫暖、黑暗、潮濕的環境中生長,而花灑正正提供了它們最愛的環境。
如果直接用花灑噴面,可能會造成肺部感染的風險!
研究在2009年進行,結果發見幾乎每個住宅的花灑中都隱藏着多達幾萬的細菌,其中3成被檢測出一種可能導致肺病的細菌——鳥形分枝桿菌。微生物專家指出,花灑管道裡有可能產生細菌,隨著水流到達花灑頭。
感染這種細菌的症狀包括:疲勞、持續乾咳、呼吸短促、體虛、全身難受等。長期暴露在這種病菌面前,會導致健康人士出現持久的肺部感染,而對那些有結核病的老年人以及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長期病患而言,嚴重更可導致肺部損害。
2016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再度研究花灑上的細菌分佈,發現花灑上的出水孔每3個月就會積聚水垢,未經過清潔的花灑頭隨時比廁所水含有更多細菌!
普遍家庭經常忽略
台灣居家服務專家蔡韻秋指出,多數家庭的花灑一用便用好幾年,除非出現故障,否則更換頻率並不高。實際上,花灑容易藏污納垢,累積到一定程度,水管的水質亦會變差,因此定期更換與清洗花灑十分重要。她建議,一般3至4人的家庭,大約一年定期更換一次花灑較為理想。
接著大家都會問:金屬還是塑膠好?
早有研究發現,細菌偏好在塑膠材質上滋生。另外,在花灑的軟管中,可能藏有一些泥沙或是水垢,在表面難以發現。
市面上有一些附帶過濾功能的花灑,專家建議改用可更換濾芯的金屬花灑頭,且沖澡前最好「打開花灑放水1分鐘」再入浴室,避免含菌的水流過皮膚、頭髮、耳朵及眼睛。
由於20-30度是是黴菌活動力最旺盛的溫度,專家建議,洗澡後可以用冷水沖洗牆壁、地板,降低浴室溫度,避免滋生黴菌。
花灑保養法
工具:
白醋(以成份天然、Ph值5產品較佳)盆/厚實膠袋
做法:1. 以1:1的比例,將白醋與清水倒入盆/膠袋內混合2. 將花灑頭拆下,放入溶液浸過夜;如使用膠袋,可用橡筋紮好3. 翌日駁回花灑頭,打開熱水3分鐘,沖走積聚的污垢,大功告成!
不少香港人都喜歡吃海鮮,尤其深海珊瑚魚,但在處理魚類以及進食時,得格外小心才行。
美國一對夫婦Lindsey Mclver和 Alan McIver育有三個仔女。近日,母親Lindsey在Facebook上分享咗3歲小女兒Chloe被困在滾筒洗衣機裡險些喪命的可怕經歷,引起網民關注和熱議。
家居安全從來都十分重要,尤其家有小朋友的就更加不容掉以輕心。
香港海關提醒市民留意一款有潛在危險的摺凳。為安全起見市民應停止使用。測試結果顯示摺凳有令使用者摔倒的潛在危險。
海關早前從市面抽取該兩款產品作安全測試,發現該款產品在椅腳橫向靜載測試中呈現永久變型狀況,因此其安全性未能符合歐洲相關標準所需的安全標準。海關已向零售商發出禁制通知書,禁止其繼續出售該款摺凳。
海關發言人表示:「為確保市面上供應的消費品符合《消費品安全條例》所訂立的一般安全規定,部門會巡查零售店鋪,並抽取樣本作安全測試。同時,部門亦會定期為業界舉辦講座,以提高他們對消費品安全的意識,及協助他們遵守相關條例。」
根據《消費品安全條例》的規定,任何人士不得供應、製造或進口消費品,除非該等消費品符合該條例的一般安全規定,否則即屬違法。違例者首次定罪,最高可被罰款 10 萬元及監禁 1 年,而其後各次定罪則最高可被罰款 50 萬元及監禁兩年。
孩子一歲後,開始懂得走動,喜歡四處跑動,甚至模仿難度高的動作,但是他們年紀還小,動作協調仍未夠靈活,而且又不懂得判斷什麼是危險,隨時會發生跌倒,甚至高處墮下的意外。
幼童誤吞小物件的新聞屢見不鮮。日前,台灣兒科醫生吳昌騰在網上分享一幅X光照片,請大家一同猜猜這位小朋友到底吞了什麼東西。由於照片拍得相當清楚,不少網民一眼便看出是俗稱「手指」的USB儲存裝置!
吳醫生提到,這位3歲小妹妹的爸媽得知女兒誤吞硬物後,非常着急地帶她求診。經X光確認所吞下的物件大小和位置後,吳醫生最後以胃鏡取出異物。
他又指,統計顯示如果小朋友吞下的物體直徑大於2.5厘米,或長度大於5厘米,便難以經排泄系統排出。當小朋友的年紀小於兩歲,長度更要再減少3厘米。
美國亦有研究指出,當地因吞食玩具、硬幣、電池等物品而到急症室求診的6歲以下小童數量,於過去20年增長1倍,人數達4.3萬人。雖然當中9成小童都沒大礙,但亦有個別個案引致嚴重內傷,甚至死亡。
想避免小朋友食異物,可多加注意以下兩點,防止子女接觸到微小物件:
1. 收起家裡的小零碎
小朋友對一些微細、不易被成年人發現的物件特別敏感,如棉棒、樽蓋、筆蓋、鈕扣等。當他們把這些物件放入口咬,便有可能因為物件太小而誤吞入口裡。
2.收起家裡的危險品
除了微小的物件,小朋友亦會誤將清潔劑、化妝品、藥物、指甲油,甚至盆栽當成食物或飲品。爸媽應妥善保管這些家居物件,避免讓子女接觸到。
圖片來源: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政府昨日(2月17日)公布受食水含鉛事件影響的市民的最新血鉛水平覆檢結果。
日前,小編報導有關 Surface Pro 系列 AC 電源線的事宜,提醒大家小心留意。
第 1 頁,共 2 頁
【小一統一派位】專家教「大抽獎」填表攻略 唔填滿中獎機率更高!?
【刁鑽題目】冰塊不是溶於水!? 小三試題考起媽咪
【親子醫健】中醫推拿助ADHD降焦躁 爸媽必學防疫減壓三招式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慈慧幼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