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童行】栽種孩子良善和同理心

20171024 7887 B01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所言:「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只傳授知識而不培育心靈,不能稱之為教育)」向孩子傳授知識之餘,更需要培育他們的心智——從心而發的品格、情意素養。特別是新世代遊走於現實及網絡世界,接觸資訊的渠道更廣更快,我們更有需要加強培育孩子的社交情緒和技能,才能助他們正確地認知自己和社會、建立正面的關係。筆者早前在「社交情緒教育塑造健康新一代」一文中,解釋過什麼是社交情緒教育及相關主要技能,今期便為大家提供一些如何建立孩子品格的建議。卑詩大學教授、應用心理發展學家Kimberly Schonert-Reichl博士於2014年的研究報告《Cultivat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in Children: Recent Research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提出如何支援及實踐社交情緒教育,當中建議了5個策略,有助建立孩子的同理心及良善品格,值得家長參考及實行。

禁止獎賞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讚賞孩子的好行為,如幫助了別人、路不拾遺等,會以實體的禮物如玩具作為獎賞,但Schonert-Reichl博士指出,獎賞行為不但影響助人帶來的正面感覺,更會建立錯誤的助人動機,減低孩子日後助人的動力。其實,孩子做了好事,只需以讚揚的說話來表揚他們的善行。

代入感受

父母需要掌握孩子同情心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會低估了他們,以為他們年紀尚少,不懂人情世故。父母不妨抓緊機會,讓孩子學懂修補關係,例如:自己的孩子得罪了別家孩子,與其對孩子破口大罵,不如誘導他代入對方,說出自己有可能使對方受傷害的地方,及反思有什麼補救行為可使對方感覺好些,修補友誼。

實踐經驗

鼓勵孩子把握機會幫助別人,並且分享對別人良善後的感受。透過累積助人的經驗及良好感覺,孩子心中會建立起同理心的根基,逐漸內化助人的本能。

以身作則

父母做錯了事,傷害了孩子,應勇於承認,並要誠懇道歉、請求原諒。父母平日以身作則,當孩子犯錯時,便懂得承認且道歉,成為有責任心的人。父母們,身教比言教入心且有效得多了!

關愛身份

要塑造孩子關愛的性格,成為他們身份的一部分,相比稱讚他對別人良善的行為,父母可多讚他們是個良善又有愛的人,這些被讚賞的特徵,都能成為孩子自我價值的來源。

緊記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穩固孩子的社交情緒,相較追求和加強他們的學歷成就,更值得家長們投放心力。就讓我們一同實踐以上5個策略,為孩子的未來打好根基。

圖片來源:freepik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