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小朋友整唔見嘢3大盲點 媽媽反思求戒「現代遺失症」

小朋友常常把東西弄丟,小至文具、玩具配件,大到外套,都很常見。當家長問小朋友什麼時候弄不見了,十之八九換來的答案都是「我不知道」,到底怎樣才能改正這個壞習慣?

曾任職國際主流財經、時事、生活與時尚媒體的環保主義媽媽Miranda Purves,不但經歷過,而且可能比你更崩潰。她的兒子曾遺失過小提琴、豎笛、水槍、水壺、背包、充電線、寶可夢稀有卡、LEGO積木、圖書館借出的書、課本……問他是什麼時候弄不見的,只聽到一句「我不知道」。

她在《經濟學人》出版的《1843》雙月刊中,細訴一個現代媽媽的無奈與反思,以及正在嘗試、似乎初見成效的訴求,希望獲得共鳴,帶小朋友一起戒斷「現代遺失症」。

Miranda提到身邊人的育兒經驗分享,發現無論再乖巧、再聰明的小朋友,都會遺失重要、或是體積大到家長懷疑怎麼可能會沒發現不見了的東西。

她發現,身邊朋友通常都會再買同樣物品給小朋友,但她覺得,這已經超越「有沒有錢可以再買」的問題;並開始反思家長在這件事上面,是不是可以有其他做法。

她的反思與做法,並不是威脅或斥責孩子,而是激發孩子有更長期、深度的思考。

盲點1 家長買太多東西

她認為,小朋友經常弄丟東西,問題之一始於成人給小朋友太多、超過需要的豐裕物質。小朋友有太多東西,自然很難好好看顧。

即使是必需品,小朋友有超過需要的數量,就會容易弄丟。例如外套,雖然因應天氣需要不同厚薄的外套,但小朋友經常會擁有同樣厚度的外套,只因大人覺得可愛、好看、或者想要搭配。

小朋友擁有「多餘」的物品,大多數來自大人自己「想買」。例如,當Miranda的兒子表現良好時,在眾多獎勵方式中,Miranda選擇讓兒子挑一隻動物玩偶當禮物。但回頭一想,她開始自我檢討,決定未來先從「少買」開始,至少不買就不用擔心會多一件失物。

 

盲點2 小朋友沒有環保和浪費概念

她用類似「持續性發展」和「永續訴求」灌輸兒于環境意識與責任。氣候變化是小朋友最容易接觸和理解的議題,因為學校也會教育小朋友這方面的知識,家長再解釋起上來就容易得多。

Miranda讓兒子開始思考,他的電子遊戲機、玩具,從生產製造那一刻,直到丟棄的時候,都正在傷害地球,助長氣候災難,甚至對地球上其他陌生孩子造成傷害。

近幾年,外國很多年輕人通過遊行表達拯救地球和環保的訴求。Miranda認為,如果現在開始教育小朋友願意擁有更少東西,而且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對他們跟地球的未來有更長期的好處。

 

盲點3 生活習慣不規律

臨床心理學家Anna Levy-Warren 長期輔導兒童的執行功能,幫助兒童強化心智發展中的規劃與組織一連串行為的能力。她發現,很多沒有自閉症、閱讀障礙、注意力不足等心智發展缺失的兒童都需要成人幫助,且越來越多;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小朋友在需要時找不到東西。

她從過去輔導個案中列舉:要做功課的時候才發現課本不見了、要交功課的時候才發現忘記帶、要練習小提琴卻找不到樂器……甚至有小朋友丟過4副 AirPods 無線藍芽耳機。

臨床心理學家認為,家長應該帶小朋友回到生活最基本——簡單且規律的作息。這樣可以避免小朋友一直在不同的環境做不同的事情,減少小朋友把東西遺忘在某處的機會。同時,她指出現今兒童可能花費太多時間在使用電子產品上,亦會增加他們在日常中分心的機會。例如,一邊看著電子螢幕一邊吃飯,被影片分散注意力,導致忘東忘西,可能遺漏東西而不自知。

Miranda和Anna也沒有責備小朋友弄丟東西,因為她們同樣認為這樣亦沒有幫助;反而小朋友經常弄丟東西,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陷入以上盲點,改變自己的育兒方式才可根絕問題。當然,家長應該保持和氣溫柔的態度提醒小朋友;當小朋友沒有再弄丟東西,家長亦應該以正面回饋與獎勵形式鼓勵小朋友,繼續保持好習慣喔!

 

 

資料來源: https://www.economist.com/1843/

《親子頭條》多元化介面方便家長接收最新育兒資訊
 讚好《親子頭條》Facebook 專頁
 追蹤《親子頭條》Instagram
 登記成為《親子頭條》會員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