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健康】認識川崎症6大徵狀 黃金治療期僅XX天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3成半港爸港媽未聽過川崎症,有機會錯過治療黃金期。川崎症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成因,半歲或以下BB都有機會中招。由於川崎症對幼童的健康成長有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家長需清楚認識川崎症主要徵狀。
延醫或影響終身健康
川崎症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亦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成因,最常發病於年齡5歲以下的兒童。根據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立醫院的數字,過去3年每年約有200名兒童患有此病,而全球患者的數目有上升趨勢。若兒童患上川崎症而沒有及早發現和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致冠狀動脈瘤及動脈收窄,將會影響終身健康。為響應每年1月26日是「世界川崎症認知日」,香港小童群益會聯同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去年底進行一項問卷調查,以了解近3,000名幼童家長對川崎症的認知度。

香港小童群益會高級服務顧問林綺梅指出,有八成家長不認識川崎症,而表示不知道亦未有聽聞的受訪者亦佔三成半,證明不少家長對川崎症沒有基本認識。對於川崎症病徵的認知度,有多於一半家長知道「持續五天高燒」(54.7%) 和「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52.2%)是主要病徵,但較少人知道「手腳持續泛紅及腫 」(35.1%)。

誤以為患手足口病
當問及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時,調查發現近六成家長並不認識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是發病後5至10天,當中更有13.8%受訪者誤解為發病後11至14天,甚至是2至4星期,反映家長們對此病的治療時間有所誤解以導致延誤診治,情況值得關注。
另外,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在子女出現相似川崎症病徵時,例如連續發高燒及出紅疹時,只有不足兩成人認為可能患上「川崎症」,反而逾半認為是「季節性疾病(例如手足口病)」,「一般兒童發燒」亦有45.1%,證明家長普遍忽略子女患上川崎症的可能性。

香港小童群益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醫生、香港兒科心臟學會主席張蔚賢醫生、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李淑嫻醫生強調川崎症對幼童的健康成長有嚴重而深遠的影響,並建議家長需清楚認識川崎症六大徵狀,包括:
1. 持續五天高燒
2. 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
3. 手腳持續泛紅及腫
4. 頸部淋巴結發脹
5. 嘴唇乾裂泛紅,舌頭呈草莓狀以及
6. 兩眼結膜充血而沒有分泌物

半歲或以下BB有機會中招
醫生亦特別提醒家長們,對於小朋友持續發高燒不能掉以輕心,並強調黃金治療期的重要。他們建議若小朋友持續發燒5天,以及6個月或以下嬰兒若無合理發燒原因,應盡快求醫,並詢問醫生患上川崎症的可能性。
另外,建議家長若懷疑孩子患川崎症,必需把握發病後5至10日的黃金治療期,及早求醫。而針對調查結果指出大眾對川崎症的關注度低乃是因公眾教育及宣傳不足,醫生建議加強公眾教育,透過增設宣傳平台提供更多川崎症相關資訊,以提升公眾對此病的認知。
-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通常落在每年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歲時百問》裡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復蘇,是兒童養生的關鍵時期,此時有哪些兒童健康的注意事項?21 day ago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春天的中分點。它正好是一年當中晝夜等長的日子,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分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因此人們保健養生也應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春分節氣多風、寒、濕邪,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患者在春分節氣轉化時有諸多不適症狀,尤其伴有風濕性疾病、腰腿痛、慢性呼吸系統等疾病的患者,春分養生尤其重要。1 month ago
-
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可能會不自覺地使用恐嚇或威脅,例如通過威脅、瞪眼、大喊、大叫,甚至打孩子等方式,希望孩子能快速服從並改正行為。雖然這種方式看似能立即見效,但長期下來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讓他們在恐懼中成長情感被壓抑,甚至破壞親子關係。1 month ago
-
認真覺得,很多舊時代的「育兒經」,其實是在誤人子弟,像以下這3個,真的該被徹底淘汰: 小時候胖不是胖?錯!胖就是胖!1 month ago
-
小孩腸胃炎一直拉肚子,有人說魚肉蛋不能吃,只能吃粥?這是不對的,剩拉肚子症狀了還只能吃粥?都2025了,觀念快改一改吧!2 month ago
-
孩子的身高是不少父母近年來頗爲關注的一環。在中醫學的角度而言,有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影響著孩子身高。如結合食材及中藥材,也可成爲增高湯水,讓家長們作爲孩子的增高飲食參考。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