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執行能力(上)|了解3大核心執行功能 助幼兒協調和處理日常大小事務
執行功能是一系列認知能力的統稱,由大腦前額葉管理,當中涵蓋控制衝動、持續專注、組織及規劃等等,就像航空交通管制系統負責協調和指揮不同航班,執行功能讓我們能協調和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

在幼兒成長階段,普遍學者認為其中3種核心執行功能相對重要—
1. 抑制能力——分為抑制慣性行為反應、抑制外來干擾並繼續專注當下的任務,及抑制帶來即時滿足的行為選擇。例如幼兒在家中做功課時,兄弟姐妹正在玩玩具或看電視,幼兒能夠抑制當下的外在干擾,將注意力放在完成功課的任務上。
2. 思維彈性——當進行活動或者任務過程中遇到一些轉變或新資訊時,能夠作出適當的應變以完成目標。例如孩子能按老師的指示用不同的方式玩同一份的教具。
3. 工作記憶——處理事情時短暫記著資訊,然後在需要的時候再運用暫存的資訊。例如老師在數學課問一些加減題時,幼兒能留心記著問題,再於腦海中進行計算並給予正確答案。
學前階段正值幼兒的黃金學習期,他們的大腦逐漸形成許多重要的神經連接,以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能和知識。而執行功能的可塑性很高,能透過生活經驗與練習而逐步建立與發展,所以家長可多花點創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選取有趣的題材,再與子女一起DIY一些有趣的教具或遊戲,既可訓練幼兒的執行功能,又可促進親子關係,一舉多得。
下期讓我們介紹一下如何透過教具或遊戲提升執行功能,有得玩、有得學!
(文章由保良局臨床心理學家 鄭詠霖授權分享)
-
解難能力是小朋友未來成功的關鍵技能之一。6-12歲這階段正是培養邏輯思維、創意和獨立性的黃金時期。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提升解難能力,同時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以下為爸媽們結合實用建議和案例,分享有效方法及應避免的「地雷」。9 day ago
-
有些孩子喜歡在公眾場所、交通工具或學校做出一些古靈精怪的行為,例如:手舞足蹈、高聲唱歌、大叫大嚷等情況,確實會令父母大感尷尬及無所適從。其實,父母只要找出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再對症下藥,例如:運用「故意忽視」的方法、引導他們在適當的場合做適當的行為、提供合適的機會和空間讓子女發揮潛能,可以大大減少他們做一些古怪行為的機會,大家不妨試試。10 day ago
-
考試季節即將來臨,家長和孩子都感受到壓力。課本堆積、溫習進度落後,孩子可能因焦慮而分心或拖延。這時,不妨試試「番茄溫習法」(Pomodoro Technique),這是一種簡單的時間管理方法,能幫助孩子專注學習、提升效率,還能讓溫習變得有趣。對小朋友來說,這不僅是備考利器,還能培養良好習慣。本文將介紹番茄溫習法的操作方式及其對孩子的多重好處,助親子輕鬆迎接考...1 month ago
-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為孩子劃定界限。然而,在設定限制和給予孩子探索自由之間,往往難以取得平衡。如果界限過於嚴格,或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甚至影響親子關係;若過於寬鬆,則可能無法有效約束孩子。因此,父母需要為孩子定立清晰且一致的界限,並堅定且明確地向孩子傳達界限的準則。1 month ago
-
哪一個孩子不愛玩?愛玩本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在幼兒眼中,所有沒有嘗試過或接觸過的事情,全都是「遊戲」。「遊戲」是一種自發性活動,通常是愉快且富有創造性,更是促進幼兒發展與學習的重要手段。而「遊戲中學習」則有助讓緊張和沉悶的學習氣氛變得愉快刺激,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幫助其理解世界、發展技能與社交能力。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