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商啟蒙|建立金錢價值觀 分辨需要與想要
「媽媽,我真的需要這個新玩具!」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在這個消費主導、廣告充斥的年代,孩子很容易混淆「想要」與「需要」。而這種混淆,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延伸到成年後的消費習慣與心理健康。從小培養孩子分辨「想要」與「需要」,是建立健康金錢觀的重要基石。

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帶著孩子一起製作購物清單。列出家中需要補充的物品,讓孩子用不同顏色標記哪些是「真正需要」——例如米、鹽、牙膏;哪些只是「想要」——如糖果、玩具、貼紙。這不僅訓練孩子的分類能力,更讓他們開始意識到,人生中的選擇其實很多時候都要有所取捨。
此外,家長可以設計「延遲消費」的小遊戲。例如,當孩子想買一件非必需品,請他把金錢先放進「慾望存錢罐」,約定一週後再討論是否真的還想要。如果孩子到了下週仍覺得需要,家長可以再和他討論購買的理由。這過程中,孩子學會耐心、反思和自我控制。心理學研究指出,延遲滿足能力高的孩子,長大後更能適應壓力、實現長遠目標。
在家庭購物時,家長不妨讓孩子參與決策。買零食時,問問孩子:「這是我們今天真正需要的嗎?如果選一樣,你會選哪個?」這些對話不僅是財商教育,更是價值觀的討論。
另外,家長也可以以身作則,分享自己衝動購物的經歷,並與孩子一起反思結果。例如:「媽媽上個月買了一雙沒怎麼穿的鞋,後來發現其實只是因為一時想要,並不是真的需要。」這種坦誠的對話,能拉近親子距離,也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從中學習。
分辨「想要」與「需要」並不是壓抑慾望,而是學會自我管理、培養判斷力。當孩子明白不是每一個想法都要立即被滿足,他們便能在未來面對誘惑和壓力時,作出更理性的選擇。這不僅是理財的起點,更是幸福人生的基礎。
「智富童行」專欄旨在幫助家長透過簡單的策略、生活化的例子,培養孩子的正確金錢觀,讓他們從小學會負責任地使用金錢,為未來做好準備。如果各位家長對親子理財的資訊有興趣,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Carrey.Psychologist。
讓孩子在成長路上與父母一同學習財商與行為金融,輕鬆啟動理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