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路】食辣化濕 隨時小心愈食愈病

誤會食辣能袪濕

去濕茶、袪濕湯水食療相信是近期的不二之選,不過,原來好多人都以為「食辣嘢」可以袪濕,他們認為辛辣之品多數性溫熱,所以吃多些就可以可化掉濕氣。最近一個病例:K小姐是四川人,來港讀大學4年,畢業後已在港工作參不多3年,很快就合資格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證,但她改不了嗜辣的食性,已經滿面暗瘡了,還是認為吃辣不是生暗瘡的原因,因為她從小就辣椒送飯,在老家時都不長暗瘡;王小姐是地道香港人,從前只能淺嚐小辣,但近年却無辣不歡,因為她從網上得知,辣有助化濕,吃辣可以把體內的寒濕排走,加上火鍋盛行,她除了回家吃飯外,幾乎餐餐都「加辣」,王小姐:「醫師,我呢排已經成日吃中、外的辛辣食物了,但你都仲話有濕熱,所以成日有尿道炎,食了好多辣,唔係已經去晒濕嗎?」

為何有以上誤會?來自網上訊息有:「吃辣可以刺激血液循環,增加發汗,從而達到去濕之效。」又有網民說:「辛辣食物性多溫熱或燥熱,熱可袪除寒氣,燥可化掉濕氣,濕與寒又是最佳拍檔,所以一吃辛辣就可以寒、濕共消。」

 

冰飲冷氣困濕

筆者認為以上兩點不適用於去除嶺南之地所謂的『濕』,嶺南地區,每到春來天氣非常潮濕,氣候也很溫暖、甚至偏於炎熱;香港地處海濱,幾乎人人全年都或多或少生活在冷氣環境之內,港人亦嗜吃凍飲冷,以上原因均是導致人容易聚濕或因濕而病的原因。

 

先說吃辣袪濕,辛辣之品一定「熱氣」,多吃不但袪不了濕,反而令身體內的濕與熱互結造成濕熱,分分鐘令人「病多幾錢重」。

 

如果是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肝炎、腎病等患者,吃辣反而會令炎症加重,病情惡化。即使是素來健康的人,吃得太多辣也會令其容易出現喉嚨痛、生飛滋、便秘、生暗瘡、膀胱濕熱等因為體內積熱而引致的疾患。

 

健脾胃改善濕重

中醫認為,濕重多數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有關,跟出汗之關係不大,中醫袪濕重視健脾及益氣,健脾是強調脾對身體的整個運化功能,調養好人體內置的天然「抽濕機」是袪濕的根本,再加上改善居處環境,如:不在室內晾衣服,保持睡房的濕度在70%以下等,人體聚濕的情況當會減少。

 

益氣祛濕茶

材料:茯苓3錢,炒白朮2錢,薏米5錢,北芪2錢,赤小豆3錢、鹽水製芡實2錢,陳皮一小塊,清水2000毫升
煮法:全部材料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50分鐘,隔渣取茶即成。
功效:健脾化濕,利尿又輕輕清熱,可改善因內濕而致的肢體困重,精神不振。益氣養腎,適合所有體質無異常者服用。
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芡實: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的功效。配合其他常見的化濕食材,袪濕的功效更好。
服法:每天一次,見效可停。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