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暑熱濕重卻易燥 中醫3大飲食建議+5大生活習慣宜忌 推介一款健脾補肺湯水

立秋在三伏天之間,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最濕的時間,包含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橫跨整個7月至8月。因此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變涼,立秋只代表季節開始向秋天過渡。

溫度方面,從8月到9月,即立秋、處暑、白露三個節氣期間的平均溫度仍持續高企,待10月即秋分之後平均溫度才下降。雖然立秋期間平均溫度未下降,但如立秋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隨立秋期間降雨量增加,晚間開始出現涼意,這個現象在打風後更明顯。

立秋期間暑氣未消而降雨多,天氣濕焗像在活在蒸籠中。濕邪易傷陽氣而使精神、食欲不振,暑熱易傷陰津,引起燥熱。 (Photo AC圖片)

香港位處南方,南方地區在立秋期間暑氣未消而降雨多,天氣濕焗像在活在蒸籠中。濕邪易傷陽氣而使精神、食欲不振,暑熱易傷陰津,引起燥熱。濕阻陽氣,可阻礙津液向上潤滑頭面喉部,加上暑傷津液,這是立秋雖暑熱濕重,但卻易燥的原因。因此在立秋前後的三伏天期間,因暑濕犯感冒的人特別多,症狀多見頭脹悶而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大便不暢甚至便秘,又見口乾,甚至喉痛。

立秋期間養生建議

立秋期間飲食調養宜消暑、祛濕、清潤;生活習慣方面需要避暑、忌過量生冷、辛辣及油膩食物、勿過度滋補。

3大飲食建議

1. 宜消暑生津的食物

立秋期間可以適量吃消暑生津的食物,如西瓜、綠豆沙、苦瓜、青瓜、蓮藕,尤其在下雨打風前特別悶熱的天氣可以多吃一點。

但脾胃較差,容易疲倦、消化不良、肚痛、腹瀉的人則要注意份量,以免加重濕重情況,引發上述症狀。要是吃畢感覺有胃悶感、谷脹或頂著,便是進食過量的訊號。

立秋期間可以適量吃消暑生津的食物,如西瓜。(Photo AC圖片)

2. 宜食易消化食物

暑濕天氣下脾胃較弱,應多食軟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餐後可輕酌普洱、麥茶或玄米茶等幫助消化

3. 使用香料

煮食時可適量加入香料,如胡椒、薑蒜、紫蘇、九層塔、八角、香茅等,這些香料多有芳香化濕功效,煮食時加入香料可健脾化濕,幫助消化之餘,亦可減少暑濕。

推薦湯水:五指毛桃冬瓜湯(2人份量)

材料:瘦肉8兩、五指毛桃2兩、陳皮3大塊、炒白扁豆5錢、南北杏4錢、冬瓜8(連皮去囊及核)、土茯苓1兩、赤小豆5

步驟:

1. 洗淨湯料

2. 瘦肉汆水

3. 所有湯料加8碗水,煲1.5-2小時

5大生活習慣宜忌

1. 避暑避曬

立秋期間易患暑濕感冒,因此要注意避暑避曬,勿在太陽下待太久,注意補充水份,尤其在落雨打風前要更警覺,這時最易患上暑濕感冒,甚至腸胃炎。

2. 注意溫濕差,出外帶外套、注意抹汗

出入冷氣場所的溫度及濕度差距大時,很容易得感冒。

出外記得帶上外套、注意抹汗,避免出入冷氣場所時著涼「攝親」,家中的冷氣亦不要開得太冷。

3. 忌熬夜

熬夜暗粍陰血,休息不足可使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更易因溫濕差及暑熱而患感冒。

4. 忌食油膩、炸物、生冷

吃太多炸物可引起喉痛、暗瘡等燥熱癥象;過食油膩則可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胃脹、反胃。香港人體質多虛多濕,加上燥熱食物可導致濕熱,引起腹痛、腹瀉、大便黏熱不爽等症狀。要是不慎吃太油膩,可飲普洱、麥茶或玄米茶解膩並幫助消化。

生冷食物可損傷脾胃陽氣,使人容易疲倦,消化、排泄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寒性的腹痛及泄瀉。

生冷食物可損傷脾胃陽氣,還是少吃為妙。(Photo AC圖片)

5. 收拾心情,平和心境

中醫重視天人相應,《黃帝內經》說秋氣肅殺,人應收斂神志,順應秋季肅殺之氣。因此可趁立秋的半個月內收拾打掃家中,轉換心情,以至整理思緒來迎接秋天。

(文章由康河中醫診所 夏燕儀 註冊中醫師授權分享)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