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聞|教育局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指引 要求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常識科將於9月起拆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教育局繼早前公布《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指引》,昨日亦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指引》,詳列課程架構、規劃及評估等內容,同時提供示例供學校參考。《指引》提及人文科大部分內容建基於常識科課程,根據原有範疇重整及按需要作增潤 ,其中包括加強國民教育,增潤中華文化、國家歷史、地理及發展元素,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以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教育局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指引》。(圖片來源︰政府新聞網)

人文科涵蓋6個學習範疇

教育局最新公布的《小學人文科課程指引》,課程涵蓋6個學習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以及世界與我。

關注課程發展重點 加強國民教育

《指引》於「課程規劃」章節指出,在規劃實施應關注以下課程發展重點,包括加強國民教育,以落實愛國主義教育。例如:「環境與生活」範疇內容包括國家版圖、地理的特徵和名勝、國家的自然環境和環境保育的成就等;而「國家與我」範疇包括國家歷史的發展和歷史人物、中華文化的特色和傳承、國家的現代發展等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教育局列舉多個教學示例

《指引》列舉多個教學示例,例如小一學生學習「我的家人」的主題,可訪問家中的長輩,了解自己的籍貫和家鄉所在地的風景名勝、主要產物和發展變化。小三學生學習「香港是我家」的主題上,學校可於國慶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安排學生參與社區舉辦的慶祝活動,體會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小六學生學習「國家的蛻變」主題,學生可分享抗日電影觀後感;觀看香港抗日老兵訪問影片,撰寫書信給抗日老兵或死難者家屬,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建議教師設計測考 避免偏重背誦資料

在評估方面,《指引》建議教師在設計總結性評估,包括測驗和考試,應以展現不同學生學習進展和成果為依歸,而非聚焦於批改錯處和扣分;另外須避免偏重背誦資料,並不應抱持「為考試而教學」的心態。在書寫方面,若學生錯別字並不影響意思表達,宜從寬處理 。另外,《指引》亦列多項學與教資源,並指出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須配合課程宗旨和學習目標,做好把關角色。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