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覺】逾4成半幼童認為玩玩具後唔使洗手

【親子頭條】逾4成半幼童認為玩玩具後唔使洗手

中大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於一五一六學年進行了一項有關幼稚園學生在個人衞生上的知識及行為轉變的研究,是次研究以促進個人衞生為題,了解於本地幼稚園推行健康主題教育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主題教育對幼童有正面影響,藉此提倡及早推行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和諾如病毒等全球常見的腸胃病菌可導至嚴重的腹瀉。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李大拔教授指出:「近年,全球傳染病肆虐,先後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人類豬型流感及中東呼吸綜合症。要減低感染及傳播這些疾病的風險,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建立良好的衞生習慣。正確洗手是預防傳染病蔓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對付呼吸道感染、胃腸病等傳染病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前線醫護人員由就讀醫護學校或課程開始,便需要接受正確洗手的訓練,與此同時,我們亦應在社區,包括學校和家庭,推廣個人衞生的教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洗手習慣。」

教導學童正確的衞生常識並培養良好的清潔習慣,以減少受細菌感染的機會十分重要。在個人衞生知識方面,研究問及幼童何時需要清潔雙手,逾4成半幼童認為玩玩具後毋須洗手,但玩具往往很容易藏污垢,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有關細菌傳播的認知,有近7成幼童不知道觸摸傷口會增加受細菌感染的機會。

另外,幼童對不應共用毛巾的認知亦未如理想,超過6成幼童不知道共用毛巾會傳播細菌,當中更有受訪幼童表示毛巾用於清潔而認為毛巾不會存有細菌。數據反映幼童對個人衞生意識的認知有待加強。

至於在洗手行為方面,超過9成受訪幼童未能正確完成洗手步驟,尤其是揉擦指隙及指甲的表現較弱,而模擬示範能有助幼童學習。

研究亦發現,參與衞生講座的幼童較沒有參與的幼童,在知識上及行為上均有數據上明顯的正向改變。

有相關研究顯示,透過有效的健康促進活動能增進學童的衞生知識,並促進其洗手習慣及改善個人衞生的行為。例如透過模擬示範更能幫助幼童有效地學習。而社會的習慣,如家庭及學校的教育,也是影響學童個人衞生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榜樣,以身作則有助鼓勵學童學習及培養良好的衞生清潔習慣。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