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下自救】疫下「崩潰」家長 還可以有ME Time嗎?
第五波新冠疫情洶湧而至,大家又再陷入緊張的抗疫狀態。對於家長們,除了忙碌地選購抗疫及日常物資、擔心自己和家人會否受感染外,更要面對突如期來的提早放暑假,令他們承受更大的壓力,有家長更以「崩潰」來形容現在的心情。
面對種種不同的壓力,家長們可以如何自救? 要是壓力沒有得到舒解,日積月累或會影響到身心及情緒健康。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家長其實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擁有屬於自己的Me Time。你記得上一次好好休息是什麼時候嗎?你可有渴望一個舒適自在、讓自己放鬆心情的專屬空間?

為了幫助家長可以重拾自我,關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香港小童群益會得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贊助,開展了一個嶄新及全方位支援家長身心健康的服務計劃,--「家.自在」,為家長提供一個專屬的自我照顧空間。計劃採用「整全自我」(The Indivisible Self) 整體健康模型 (Hattie, Myers & Sweeney, 2004),強調身心五大層面,包括:心理應對、創造性、自我認同、關係及生理健康的互動以致發揮「最佳狀態」。同時,藉著體驗式及多元感官活動促進家長在不同層面的平衡發展,為自己的生活加添色彩,活得更自在。

計劃的特色之一就是會因應家長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度身訂造合適的服務。參與計劃的家長可先填寫一份有關自己整體健康的測量表,了解五大層面上的健康狀況。隨後,計劃的社工或治療師會因應量表的結果為家長進行個別的諮詢,建議能夠提升對應層面的活動,例如一些舒壓或藝術性的活動,提升生活質素並讓其身心回復「最佳狀態」。當家長能夠重視自我照顧,為自己加添色彩,才可更有力量去照顧家庭,並保持創造力及韌力以應對生活上的不同挑戰。

賽馬會「家.自在」計劃:https://www.facebook.com/PWPBGCA
-
農曆新年見到一眾久未謀面的親戚,或會一時難以想起怎樣稱呼對方。為避免尷尬,網絡上有人整理了親戚稱謂表,大家在拜年前不妨與孩子溫習一下!4 month ago
-
分手後的另一個忐忑,是那個人失去你以後,誰能代你照顧他?還記得分手前夕,那個他彷彿沒有你不能活,你心很痛,但又覺得不能再這樣的待下去了,若是無止境的心軟,你就不能掙脫這個痛苦的循環。7 month ago
-
「情緒」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能與人連結,是因為我們能夠「感受」,而家長如何接收和回應小朋友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10 month ago
-
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威脅兒童健康發展最巨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忽視」,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欠缺響應。如果孩子常被忽視(特別是在嬰兒期),那麼神經系統會將忽視當作是嚴重威脅健康的狀態,更甚會影響大腦發展。11 month ago
-
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想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尤其近年市面上有各類「育兒天書」,分享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不過對家長來說,最難的只在一瞬間的情緒失控,我們應該怎樣平衡呢?1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