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慧幼苗】遊戲與遊戲治療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

孩子在遊戲治療中,透過自主的玩耍,認識及確立自己,實現自己的能力,發掘潛能和創意,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孩子就如故事中的勇者一樣,在遊戲室裡儲夠了魔力,去到日常生活就揮灑自如,表現真正的自己。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

「玩具是孩子的文字,遊戲是孩子的語言。」

玩是孩子的天性,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遊戲是自願性的,並不為達到什麼目的。但孩子卻可以透過自由自在的玩耍去表達,去學習,去理解,去發掘。孩子的「說話」被聆聽,被明白,被瞭解,心中的困擾,例如:父母是否愛我、自己是否有價值、是否能幹、情緒是否可以被掌握等等便能解開。曾經有位學生,每次來到遊戲室,都會重重覆覆地玩排列動物的遊戲,將牠們由大排到細、或相同的排在一起,然後又用新的方式排列。孩子在這過程中透過玩具訴說著自己與身邊的人離離合合,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再重新定義自己在關係中的價值。因為孩子的遊戲被接納(治療師沒有嫌棄他的重重覆覆)、被明白(治療師理解他玩耍的內容),孩子便很安心地用玩來「說」出他的困擾,讓自己找到一個出口;家長也可多嘗試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遊戲。

遊戲是情感的出口

在電影《在晴朗的一天出發》(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中,美國著名兒童節目主持——費廸‧羅傑斯(Fred Rogers),有一句名言:「凡可以被提及的事都可以被應付的」。

當情感變得可以被表達,情緒就可以被處理。在我們的成長中,有很多的感受都被埋藏,不能表達。從小就不可以哭,不可以生氣、不可以害怕,到長大後漸漸跟我們的情感疏遠了,更不懂處理。然而,孩子在遊戲中嘗試與這些情緒接觸。

(圖片來源:《反轉腦朋友》官方網站照片)

回憶小時候,我最喜歡和哥哥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把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投射在熊熊、狗仔(毛公仔的名稱) 中。當時當然不知道那種玩完舒服的感覺便是現今常說的「療癒」。在玩的過程中,情緒可以表達出來,無論是憤怒或是害怕,情緒亦比較容易被接納,成為了一個出口。很常會聽到家長叫孩子不可以生氣、害怕或太興奮等等,因為生氣會打人,害怕會退縮,樂極會生悲。有看過《反轉腦朋友》(Inside Out)的人,便知道情緒是與生俱來,不能抗拒。情緒和行為應被分開來看,而不是以為抑壓了情緒便沒事。一個人真正需要的是認識這些情緒,接納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用害怕這些情緒的出現,然後才有管理這些感受的能力。

 

遊戲治療師的意義

遊戲有自癒的能力,你可能會問:「那讓孩子自由玩耍,是否就可以解決問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很多挑戰和帶著自身的盲點。在專業輔導的基礎下,遊戲治療師應受過相關訓練,有能力在治療中營造接納關懷理解的環境,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困難和尋找解決的方法。遊戲治療協會(香港)認為遊戲治療師應具備輔導學相關的碩士學歷,同時受過相當時數的遊戲治療訓練和實習,才有能力有效地在遊戲治療中幫助孩子。市面上有太多服務提供者,家長在查詢遊戲治療服務時,應留意治療師的背景及認證而作選擇。


作者簡介

魏威麗(Lilli)
遊戲治療協會(香港)總幹事、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認證遊戲治療師

遊戲治療協會(香港)有限公司(協會)於2015年成立,是一個非牟利的專業組織,宗旨是推廣遊戲治療與遊戲的價值,並認可及評審遊戲治療師的專業資格。作為專業及有代表性的組織,協會致力以遊戲及遊戲治療的理念,促進大眾身心及精神健康的發展。

 

@2022Healthy Seed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