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
2 year ago
-
平均每五名兒童中,就有一名有濕疹問題。看見小朋友肌膚出現紅腫丶脫皮,皮膚痕癢不適得難以入眠,父母當然倍感擔心。梁媽媽的8歲女兒同樣受濕疹困擾多年,一直尋求不同解決方法,但卻女兒濕疹情況仍然反覆不定,直至近年開始中醫治療,女兒濕疹皮膚慢慢回復正常。2 year ago
-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作者Claire Weeks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父母的育兒任務就越成功。」 所以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互相依偎,但彼此獨立。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特別是孩子學習獨立的階段——青春期。2 year ago
-
每個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需按孩子的個性並配合其身心發展需要,培育寶寶健康地成長。可是,對新手父母而言,要照顧0至3歲的嬰幼兒,有時候可以說是無從入手。如果幼童在成長期擁有良好的社交情緒,往後在各方面的發展也事半功倍,惟坊間對於培養幼童社交情緒的說法存有差異,當中存在不少的謬誤,現在讓我們逐一拆解。2 year ago

最近接到很多父母的查詢, 帶着情緒吐槽孩子經常發脾氣的問題,然而每次我問家長,你最希望得到什麼結果,他們總說希望得到一些方法令孩子減少發脾氣。 聽到這個回應後,通常我會再追問,如果有天你的伴侶看到你發脾氣,他不了解你發脾氣的原因,只尋求令你不發脾氣的方法,你會有什麼看法和感受?
2 year ago
-
「爸爸,你看一下這是甚麼來的? 」一大清早,矇矇矓矓之間,聽見兩隻小鬼在我耳邊吃吃地笑着說,聲線是如此的純真無邪,我即使未能及時張開惺忪的睡眼,也能想像得出她們甜得漏油的笑臉。2 year ago
-
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的情感體驗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透過父母的悉心照顧,滿足孩子關愛的需要,從而建立愛與關懷的價值觀。只可惜在現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雙職父母的湧現,隔代教養的氾濫,引致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連結,容易錯誤地造成孩子既渴望愛又害怕失去的社交價值觀,根據Elaine N. Aron與Elaine Hatfield的研究發現,對於從...2 year ago
-
都市人壓力大,隨時誘發隱疾。女藝人如岑杏賢、陳敏之、苟芸慧曾患上甲亢,雙眼及甲狀腺腫大,要停工休息。女士患此症的比例較男士多,各位媽媽要留意。2 year ago
-
上星期,我與朋友一起去兒童主題餐廳。飽肚後,一起與小朋友到玩具區玩,小朋友拿起玩具鋼琴開始唱歌,朋友不斷在身邊讚賞:「嘩!你好叻呀!再彈多啲!」於是……2 year ago
-
11月為秋冬交接的時間,天氣漸漸變得乾燥寒冷,在中醫學角度上,燥邪與寒邪容易同時侵襲人體。中醫理論指「肺喜潤而惡燥」,燥邪易傷人體津液,使人口乾舌燥、唇乾、咽乾、皮膚皸裂等;燥邪亦易傷肺氣,使人易患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所以預防秋燥,飲食上應減少進食辛辣刺激食物,例如薑、蔥、蒜、辣椒等;麻辣火鍋、燒烤更要少吃,避免「上火」。2 year ago
-
家長十分重視子女的健康,其實健康不只是體格,心理健康同樣重要。身兼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及香港救助兒童會顧問的何天虹教授提醒家長,要好好把握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黃金時間,以免錯過建立健全心理及性格的機會。家長可讓小朋友參與藝術活動,提升認知和學習能力。2 year 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