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活潑好動,除了家中東西要放好、危險物品不要讓孩子觸碰得到之餘,亦需要家長適心教育。近日,山東一名5歲幼童,趁家人外出時,將爸爸放於家裡的5萬人民幣撕碎。爸爸歸家後發現一地現金的碎片,頓時間目瞪口呆。
互聯網日益發達,小朋友越來越容易接觸不同資訊,連血腥或成人題材也能輕易瀏覽。
近日紐西蘭政府推出名為「Keep it Real Online」宣傳廣告,以極具創意的幽默演繹,提醒家長注意子女的上網習慣,避免兒童接觸不良資訊。
「Keep it Real Online」共有四條影片,內容包括網路交友、網路霸凌、不當影片等,最受歡迎的廣告片以「色情影片」為主題。
廣告中,一名媽媽聽到敲門聲後,走到大門一探究竟,誰知一開門,兩名全裸男女雙雙打招呼,並指這位媽媽的兒子Matty很喜歡看他們所演的成人影片,二人擔心Matty年紀尚小,分不清成人影片和現實中的差別,所以上門家訪提醒Matty的家人。
同時,Matty剛好經過,看到眼前情景後嚇得打翻早餐。Matty媽媽隨即提醒自己「保持冷靜、鎮定」,並向兒子說:「我沒有生氣,但我們是時候聊聊了。」
影片至今已超過200萬次瀏覽,並於當地大獲好評,更有家長大讚影片啟發她思考如何跟子女討論性教育議題。
製作影片的廣告公司發言人Hilary Ngan Kee指:「當小朋友四處瀏覽各類網站時,有成年人的引導確實會帶來改變。」他希望廣告能讓家長注意到潛伏於網路、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危機,並指出家長有能力以溝通和信心,正確地教育和保護子女。
資料來源: https://keepitrealonline.govt.nz/
「遊戲」對兒童的益處近年受到廣泛研究支持,不少國家開始將「遊戲」納入學前教育的課程指引中,香港也緊隨其後,提倡「遊戲中學習」,成效如何呢?
跨國研究
東華學院於2017年起參與由樂高基金會贊助的跨國研究,研究團隊共招募了594位來自阿根廷、丹麥、英國、美國和香港的5歲、7歲兒童及家長參與研究,探究兒童和家長如何理解遊戲和學習的關係,希望研究結果有助推動香港早期教育實踐真正的「遊戲中學習」。
研究以一套36張的活動卡為主要研究工具,參加兒童要將活動卡分類為「遊戲」或「非遊戲」;「學習」或「非學習」。
結果發現,在香港兒童眼中,填顏色、彈結他是學習;但在外國兒童眼中,這些是遊戲。同樣,煮食、與家人逛超巿等活動,在外國兒童眼中是快樂的遊戲,但在香港兒童眼中,甚至認同這些是學習項目。
研究亦發現,香港兒童將活動卡同時視為「遊戲」及「學習」的比率最低,反映香港兒童把「遊戲」和「學習」分開理解,認為無法從遊戲中體驗學習。
不少歐洲國家七、八歲才開始有功課,平時都是以戶外活動為主,所有的活動都是遊戲。而遊戲和學習不會以割裂的形式出現,所以遠足是遊戲、繪畫是遊戲;但在香港,因為所有活動均被「課程化」和「學習化」,反而令兒童失去遊戲的概念,所以遊戲被狹窄地定義在「遊戲機」中。
東華學院人文學院(幼兒教育)鄭佩華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本港兒童將遊戲及學習截然分開,可見他們眼中的遊戲種類不夠多元化,對遊戲的定義甚為狹窄,而學習仍只局限於傳統的學習活動,令『遊戲中學習』的實踐情況存疑,兒童也容易感受到學習壓力。」
7歲港童最愛的遊戲
研究結果顯示,在選擇「個人遊戲活動卡」為「遊戲」的比率,以7歲受訪香港兒童最高,當中選擇「使用電話」及「電視遊戲」為「遊戲」的比率更分別為95%及100%,成為全球最高;而比率最低的丹麥分別只有24.3%及64.9%。
在家庭層面,鄭教授認為家長應注意電子產品對小朋友社交情緒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並了解「遊戲」和「學習」並非對立,發掘兒童感興趣的活動,發展他們的興趣,鼓勵兒童多參與富「玩樂性」的遊戲。
【寶寶養育知識】選出性價比高奶粉 寶寶飲得健康媽媽放心
【育兒漫畫】湊仔總是被誤傷 笑中有淚的10張圖
【老公識做啦】孕婦壓力大要多支援 否則BB有情緒問題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大數據】嬰兒英文名2021趨勢 呢個歌手名最受歡迎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