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效應】疫情阻礙社交發展 關注幼童情緒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病肆虐逾兩年,疫情打亂了不少人的生活日常。早前,第五波疫情來襲,確診數字大幅飈升,大家盡可能都足不出戶,留家抗疫。這邊廂成人在家工作,那邊廂孩子則進行網上課堂,無論成人或小朋友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社交及情緒健康均有所影響。
語言發展及社交能力受阻
處於學前成長階段的三至六歲幼兒,需要透過人際關係的建立,訓練溝通和表達能力,以及培養同理心。校園是提供以上體驗和訓練的理想環境,讓小朋友透過群體活動及遊戲,學習語言和社交能力。然而,疫情的出現不單只令學校停課,連遊樂場、公園、沙灘、圖書館等文娛康樂設施都需要關閉,小朋友長時間被困家中,鮮有與其他人溝通和互動的機會,窒礙了學前兒童的成長發展。
在公眾地方佩戴口罩已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但這卻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其中一個因素。我們都知道,聲線、面部表情、肢體表達等輔助能有效促進說話溝通與表達,惟因佩戴口罩的關係,小朋友無法見到對方的口形和面部表情,亦無法辨別對方的情緒,這對學習語言無疑是一種障礙。
本人曾接觸一位性格內向的四歲小女孩,她對陌生環境感到非常不安,在學校內不曾說話。第五波疫情前,她已能輕聲回應老師,情況有所改善。可是復課後發現她又打回原形,需要再重新建立自信及與人相處的技巧等。
關注孩子情緒 提升專注度
疫情關係,孩子外出玩樂的機會減少,無法如常跟同學和朋友建立人際關係,影響個人成長及社交。長時間困於家中,孩子無可避免會引起負面情緒,容易感到沉悶和煩躁。家長應加倍留意子女的情緒,透過傾談、互動遊戲等營造優質親子時間,從中培養孩子的能力。
多與子女傾談
家長應細心觀察子女,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尋找與子女傾談的機會,聆聽孩子的想法,表達同感理解。
善用身體接觸表達關愛
多以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耐心傾聽。適當時抱抱孩子,善用身體接觸表達關心與愛護。
從遊戲中學習
多元感官刺激能啟發幼兒思維,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創意甚至溝通能力。家長可以與小朋友多進行家居小遊戲,如玩鏡子遊戲,與小朋友扮不同的情緒樣子;角色扮演遊戲,如醫生病人;善用家裡現有的東西,敲打不同物件,猜猜敲了幾聲,或正在敲什麼物件;另可玩桌遊、黏土泥膠、串珠、繪畫、積木、講故事等,從遊戲中學習。
豐富學習體驗
趣味學習往往能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配合適切的學習模式效果更為顯著。在情況許可下,家長可陪同小朋友參與多元、有趣的學習體驗,例如多到公園、遊樂場、博物館等,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多陪伴、常鼓勵,實踐互動與多元體驗。
本文由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 隊長賴雪瑩撰寫提供。
©香港小童群益會 授權轉載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5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6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24 day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26 day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1 month ago
-
功課只是一個鞏固知識的工具,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吸收上課學習的知識有多深,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是催孩子做功課,而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提升學習的動機……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