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心得|專家拆解3大謬誤 建立適切家庭環境 助嬰幼兒成長發展
家庭環境與嬰幼兒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為他們帶來刺激,促進自主探索,有助其成長發展。然而坊間對於建設適切家庭環境的說法存有差異,當中存有不少謬誤,現在讓我們逐一拆解。
謬誤1:寶寶只能安排在床上活動?
「我家寶寶只有三個月,年紀很小,故此寶寶似乎不適合在床以外的地方活動。」
正確的觀念:
「地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媒介幫助寶寶發展,3個月的寶寶可透過在地板進行俯卧活動 ( Tummy Time) 建立身體,有助日後進行伸展、翻身、甚至爬行等粗大動作。

謬誤2:需要防止寶寶觸碰東西?
「我覺得家中有很多東西不適合寶寶接觸,故寶寶的活動空間需要限制,以免他在家中到處走。」
正確的觀念:
寶寶會透過觸摸不同物品認識自己、認識周邊事物。例如,6個月的寶寶會伸手觸碰離自己較遠的玩具,從中認識到自己的身體能力、物品與自己的距離以及認識不同材質帶給自己的感覺。觸摸探索能提供不同的感官刺激予寶寶,有助腦部發展,因此保持家居安全的同時需要平衡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

謬誤3:家長和寶寶分開時段進餐?
「我家10個月的寶寶與我們分開時段進餐,我們餵寶寶吃飽後,大人才進食,這樣也方便我們清理。」
正確的觀念:
寶寶很愛模仿父母,親子同桌進食早午晚餐,能有助寶寶觀察並學習照顧自己、與人互動。同時寶寶能在進食時學會新技能,例如手抓食物放進口內。因此,「親子進食時間」對寶寶建立社交及自理均有很大的幫助。

建立適切家庭環境 助嬰幼兒成長發展
家是孩子生活成長的重要地方,適切的家居環境及良好的親子互動,對嬰幼兒成長發展至關重要。家長可參考以下建議,為子女建立具優質刺激的成長環境。
1. 設置適切家居設備及空間
寶寶有身體發展的需要,日常生活中,我們可在地上鋪上軟硬適中的地墊,讓寶寶多在地墊上活動,有助寶寶在安全地方翻身,並提升身體能力準備日後爬行及走路。另外,家長可以在廚房或廁所等地方安裝門欄,讓寶寶可以在安全的空間自由探索,家長亦可為寶寶設置一個特定位置安放孩子的玩具和寶物,而該位置需要讓孩子容易取得玩具及有足夠空間玩耍。

2. 預備適齡及具挑戰性的玩具
家長可在地墊上預備不同類型的適齡玩具,增加寶寶的學習素材。例如肌肉活動或設備、推或拉的玩具,有觸感的毛絨動物,以及手眼協調玩具如疊疊杯等,以促進寶寶的精細動作發展。家長亦可按需要為寶寶提供帶來挑戰的玩具,以助寶寶建立新的技能。家居內亦可安裝兒童高度的鏡子,幫助寶寶透過照鏡子學習「我」的概念,建立自我認知。
3. 溫柔而堅定表達限制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可盡可能跟隨寶寶的需要;不過,家長有時未必能滿足寶寶所有意願,可以先表達對寶寶的同理,繼而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表達限制,例如:「我知道你很好奇,好想跟著媽媽入廚房,不過現在廚房的爐上有熱湯,好熱呢!你想選擇玩這個波波,還是玩這架車等媽媽呢?」
4. 親子同桌共食豐富孩子生活經驗
家長可為寶寶選用配備安全帶的餐椅及預備適齡餐具,於早午晚餐,與寶寶同桌共食,藉餵食及寶寶手抓食物的過程,促進親子互動和關係。家長可把適合寶寶年齡的食物放在盤內,在進餐前邊唱歌邊清潔寶寶雙手和臉,再圍上小圍肩,讓寶寶在說說笑和唱唱歌的輕鬆氣氛下建立生活常規。親子同桌共食過程亦可讓寶寶模仿家長進食,讓寶寶學懂餐桌禮儀,建立自理及社交能力。
-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1 day ago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13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5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1 month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