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貼士】叫小朋友聽話係害咗佢?家長避免3種負面溝通
你都怎麼和自己的子女溝通呢?當小朋友犯了錯,是激動指責、冷漠處理,還是循循善誘?良好的溝通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反之,錯誤的溝通方式會使彼此疏離,甚至對小朋友的人格特質造成深遠的影響。
1.命令式語氣
有些家長在與子女交流的時候,總是不自覺使用命令式語氣,讓孩子做這些做那些,而不是和他們建立平等的溝通。
「我數多三聲,你立即去做功課。」
「你唔好再玩啦!」
這些話語因為家長誤以為,子女是家長的附屬品。事實上,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也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如果家長一昧用命令式語氣說話,沒有聽子女的話,小朋友也會感覺不開心及壓抑。等到小朋友長大後,叛逆心理會很十分強烈,想要違抗家長的命令,總是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2.消極否定
有些家長並不懂得鼓勵對小朋友的積極影響有多大,於是在小朋友做得不對的時候,習慣性否定他們。
「點解你成日都唔記得。」
「唔好跑啦,陣間又跌親啦。」
當小朋友做錯事就受到指責,會讓孩子心理形成消極影響,自信心也越來越低。即使小朋友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或指示,也會產生退縮心理,感覺自己無法完成任何事情,漸漸形成自卑的性格,也會相對內向沉默。
3.指責埋怨
雖然家長是成年人,難免也會有情緒激動的時候。有些家長總是難以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對小朋友大喊大叫,甚至動粗。
「唔准再出聲!」
「你喊完未,好快啲停啦!」
這些話語會對小朋友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傷害,有些小朋友甚至會模仿爸媽,因而性格變得暴躁易怒,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如何扭轉負面溝通?
當家長提高聲線作出指令,大多數小朋友基本上都會立即變得十分抗拒,因為大喊大叫會觸發小朋友的「戰鬥或逃跑模式」(fight-or-flight mode)。即是小朋友的身體因為將恐懼視之為危隊,繼而觸發「戰鬥或逃跑模式」,透過逃避或出手還撃作為回應,而這些情況會對大腦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西方心理學家西方心理學家對人說話時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人在聽到不同聲調的語句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大人在教育小朋友時,使用「低聲教育」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專家認為,「低聲教育」是一種很成功的教育方式,採用具肯定性的說話,不但能夠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而且更可以慢慢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性和良好的溝通能力,進而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正面溝通小貼士
1. 聲調盡量降低
2. 情緒冷靜下來
3. 坐下正面對話
4. 說話注意用字
-
各位家長有無試過被人問︰「孩子有咩強項?」當下可能就有以下想法︰「佢記性好好,幼稚園高班識背乘數表」、「佢音樂天份好高,五歲識彈奏三種樂器」。孩子的才能當然值得被讚賞,但如果家長只把注意力放在學術或認知能力上,便有機會忽略孩子性格上的優點和美德,而這些其實可以培養成為孩子的強項﹗6 day ago
-
龜兔賽跑、醜小鴨、小紅帽,這些耳熟能詳的童話經典陪伴著我們成長。但作為家長的您,又有沒有想過,一本本看似簡單的童書,可以透過親子伴讀的方式,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啟蒙老師呢?12 day ago
-
科技日益發達,為了讓生活更便利,不少父母都會給孩子一張八達通卡,特別是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不用在車站慢慢數硬幣。但是很多父母也會反映他們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把八達通當作「Magic Card」。隨便「嘟」一下,就到處請朋友吃零食、吃飯、買東西。究竟應該如何避免這個情況呢?15 day ago
-
天文台預告星期五氣溫急降,明顯轉涼,相信爸媽紛紛翻出秋冬衣物,想幫孩子加件外套,然而室外明明已經陣陣涼風,但孩子依然說自己「唔凍」,「唔著外套」,難道是「媽媽覺得你凍」又發作?其實或者不是,家長不妨參考以下說話,讓孩子自動穿衣。22 day ago
-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過小朋友唔肯叫人,或是唔講「多謝」、「唔該」的情況,這些時候場面往往尷尬起來。育有2名女兒的前港姐張嘉兒,近日亦在facebook表示細女Hannah 因比較怕羞,不太願意和人打招呼或講唔該多謝,甚至「匿埋喺佢隻腳後邊」,於是分享了3個方法,讓爸爸媽媽見招拆招﹗27 day ago
-
踏入11、12月,又是各中小學評估或考試的階段。對於學生來說,壓力自然會增加。作為家長,究竟該如何有效地協助子女減輕壓力?不如聽聽香港保護兒童會 高級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跟大家分享的「減壓溫習3步曲」!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