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資優兒童的隱憂(下) 籲家長重視情意發展
上回分析了資優兒童小麗(化名)缺課背後的可能原因,今次談談如何支援小麗重返校園。
介入
以往小麗的父母只關注她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她的情意需要及教導她社交技巧。就小麗的情況,學校的學生支援組邀請了家長、科任老師、學生輔導人員召開個案會議。
會議中,我分析了小麗的評估結果,並提出以下建議:
1. 讓小麗回復正常的規律生活是首要任務,故此家長需堅定地要求及協助小麗上學。學校願意彈性調整小麗的上課安排,包括短期內彈性上學時間,讓她適應校園生活。
2. 老師可提供與課題有關的增潤題目,讓小麗有學習的動機,並安排她做「小老師」幫助同學。
3. 小麗接受教育心理學家的個別輔導,讓她明白自己的情意需要及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
4. 學生輔導人員安排社交小組活動,讓小麗有機會練習與人相處的技巧,並改善與同學的關係。
執行以上的措施後,小麗的課堂出席率明顯變得穩定,而她的溝通技巧慢慢提升的同時,與父母及同學的關係亦慢慢改善。
寄語
「資優兒童」的標籤容易讓大眾有一個錯覺,就是他們在各方面均比他人優秀,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發展,毋需父母和師長操心。
其實,每個孩子均有自己獨有的情意特質和需要,資優孩子亦不例外,他們同樣需要被關愛、欣賞、支持。家長們在培育資優兒童的時候,必須從小教導他們自律的重要性,及訂立明確一致的行為標準;非因孩子資優便對其他不理想行為有所妥協,更不應拔苗助長,忽略其他能力發展。
無論子女是否學家長應欣賞並接納孩子各方面的表現,並需要按其情意特質提供支援和給予關懷,孩子才能夠健康愉快地發展所長。
作者
教育心理學家張趣怡姑娘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29 day ago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2 month ago
-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個練習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平穩情緒,更可以改善親子關係。4 month ago
-
本港疫情肆虐,不論戶外或室內的遊樂設施和幼兒中心均暫停開放,幼稚園提前放暑假。學齡前的孩子成長急速,有不少家長都擔心若子女長時間無法回校上課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成長,同時又為如何善用時間而費盡心思。家長可以嘗試與子女進行親子伴讀,培養閱讀習慣,並透過伴讀增進與孩子的感情。4 month ago
-
疫情之下,孩子在家的時間長了,閒時或會隨手拿起畫筆塗鴉一番,有意無意透過圖畫揭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筆者偶爾也會遇上一些爸媽拿著孩子的圖畫,擔心地問類似以下的問題: 「他用黑色畫了這個,是代表甚麼呢? 他是抑鬱嗎?」。有時成年人甚至會主動「糾正」孩子,請孩子改用「正確」或「快樂」的顏色。5 month ago
-
自2019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以來,其變種持續擴散,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均有不如預期的轉變,帶來的負面影響備受關注。相關的海外和香港調研結果顯示,地球人的身心社靈正在經歷和承受百年一遇的多方壓力和長期困擾。7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