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堂】以希望回應孩子躺平 專家教路3招搞懂育兒

心理學家面對「搞不懂」的現象時,間中透過實驗來探究。1970年代,有研究人員探討狗隻在受到電擊下的不同反應。起初,狗隻會不停找方法「求生」,嘗試逃走或找方法「停電」,但經過反覆嘗試均未能停止電擊後,牠會變得相當消極,對周遭的變化或刺激採取放棄的態度,甚至毫無反應。有關現象心理學上稱為「習得無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

 近來社會上有一種被稱為「躺平」的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彷彿是現代版的習得無力感。孩子面對各式各樣的「搞不懂」時,除了勤勞地應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harles R. Snyder博士所提出的「希望(hope)」理論就指出可以從目標、行動力和路徑三方面探討。

目標(Goal是指一些具體而可實踐的結果,包括短期和長期目標。以姜濤為例,他曾雄心壯志地說他日要成為亞洲第一(長期目標),而短期目標包括做好目前的「第九胎」個人單曲,為即將舉行的樂壇年度頒獎禮作好預備等。

小朋友經常受挫,態度會變得消極,心理學稱之為「習得無力感」。(圖片來源網絡)

家長為孩子訂定目標時,長期目標是以年度為計算單位的目標,短期目標則可以是以月、星期、甚至每天均有機會達至的目標,例如下年度要成為班長(長期目標),相關的短期目標就是交齊功課、專心上課、樂於助人、對老師表現有禮等。孩子有個人目標,才有一個對其有意義的成長發展方向。

第二是行動力(Agency,心理學家相信其實每一個人出生時都有強大的內在成長動力,例如嬰兒呼叫是為了飲奶、爬行是為了自由探索,而當孩子面對一些自己不情願的項目時,就需要以外在獎勵來激發上進的動力。

家長多陪伴子女學習,多鼓勵及協助他們,有助成長發展。(圖片來源網絡)

既然人天生是有內在動力,家長就要留意孩子的內在動力是如何受環境的影響而磨滅,同時以目標的自身價值(例:班長是全班的代表,可以幫助老師和同學,又可以培養自信心和領導能力)或外在鼓勵(例:孩子當班長,家長買他精美的筆記簿作鼓勵)來保持孩子的動力。

第三是路徑(Pathway,要使孩子有希望達成目標,就需要為孩子提供達致目標的方法,例如要當班長就要懂得如何樂於助人,包括當別人有需要時提供協助、安慰同學、與同學分享等;要學會游泳就需要有學習和練習的機會;要學會計算三角形面積,就需要學會式,並預備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懂得如何尋求老師的協助。

不想孩子習得無力,「躺平」面對,家長要為孩子帶來「希望」。(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可謂「尚在路中,更搞不懂」,家長與成人切忌「卻丟失了從容 寬容」(摘自陳卓賢《搞不懂》歌詞),才不致孩子習得無力地躺平。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

教育心理學家 張溢明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