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教育|培養子女使用網絡好習慣 預防網絡成癮(下)
學生們開心享受長假期之後,很可能因不節制而養成沉迷網絡的壞習慣。Professor Dr. Jean M. Twenge 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撰寫《iGen》,內容依據大量美國年青人的數據及深入面見,描述手機時代長大的年輕一代,如何較易沈溺於網絡世界、日夜顛倒玩手機遊戲 、網絡成癮,養成數碼行為成癮。 一些有效方法協助戒掉成癮的方法可以包括:制定計劃Come Up With Plan(s)、創造無手機區域及學習鍛鍊如何抵抗誘惑。
資料來源:http://www.jeantwenge.com/igen-book-by-dr-jean-twenge/
為培養子女使用網絡的好習慣,以下三點值得關注和實踐:
1. 以身作則,用自身行為展現良好的上網習慣
子女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進行模仿(Imitation),最常見的對像是父母和教師。建議父母留意自己的上網行為,父母展現正確行為才能夠成為子女的好榜樣。親子間可以一起設立及遵從家規(Home Rules),例如:保持手機/ 電腦的眼睛距離、正確坐姿、在飯桌上不使用電子產品、在燈光陰暗的環境不使用電子產品及與他人對話時避免查看手機訊息等。
2. 確保每天有8至12小時的「高質量睡眠」
睡眠對兒童的腦部發育是重要的,有研究顯示,看螢幕時間太久會影響大腦的松果體釋放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與控制「睡眠-覺醒」週期有關,睡眠受到影響會降低子女的學習和工作效能。因此,建議父母除了讓子女睡足8至12小時,還需要做好睡前準備,如:睡前1小時不接觸發出藍光的螢幕、調整睡房的溫度、光暗度和降低音量等,為子女每晚都能夠得到睡得著和睡得好的「高質量睡眠」創造條件。家長們可參考美國政府建議兒童的睡眠時間,詳情請參閱資料來源:https://www.cdc.gov/sleep/about_sleep/how_much_sleep.html

3. 為生活添加色彩,培養良好習慣
請父母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當我們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我們會做些什麼活動呢?建議父母邀請子女進行自己擅長活動的互動,例如:週末一起親近大自然、 齊齊下廚烹調創意美食、 烘焙特色蛋糕、 遊覽多家香港博物館。家長也可以給予子女表現(Show-off)其上網強項的機會,請他們參與或給他們佈置要完成的小任務,比如:用網絡地圖策劃行山的路徑,上影音分享網站尋找有關烹飪的視頻。
「風雨同舟、心心相印」,希望家長以平常、平和、平等的心態與子女溝通;同時鼓勵家長老師保持家校溝通,按需要尋求專業人員支援,共同協助子女建立良好的網路使用習慣,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子女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文章由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馬天舒博士分享)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1 day ago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14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5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1 month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