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向心理|別只尋求令孩子不發脾氣的方法 家長可先做這3件事
最近接到很多父母的查詢, 帶着情緒吐槽孩子經常發脾氣的問題,然而每次我問家長,你最希望得到什麼結果,他們總說希望得到一些方法令孩子減少發脾氣。 聽到這個回應後,通常我會再追問,如果有天你的伴侶看到你發脾氣,他不了解你發脾氣的原因,只尋求令你不發脾氣的方法,你會有什麼看法和感受?
回想起較早前參加一個孩子的生日派對, 個案中的孩子三歲, 化名為小明,小明生日當天,爸爸送了一個名貴的機械人給小明, 小明二話不說把機械人分拆, 爸爸5分鐘後看見機械人體無完膚, 十分生氣地當眾責罵小明一頓,小明哭得可憐, 旁人也心酸不已,當時看到情況,我立即把爸爸拉開一旁,就和爸爸進行以下對話:
我: 我剛剛看見你責罵小明,感受到你十分生氣,能告訴我你那麼生氣的原因嗎?
爸爸: 剛買的玩具轉眼間就破爛了,先不談及價錢,為何孩子不懂得好好珍惜我送給他的禮物?
我: 我聽到你十分生氣的原因是感受到孩子不好好珍惜你送給他的禮物,是這樣的意思嗎?
爸爸: 對的,怎麼不生氣?已經不是第一次,也跟他說了很多遍,他還是這樣。
我: 我聽得到你已經說了很多遍,小明還是沒有改變, 如果可以讓你選擇,你最希望孩子是怎樣的?
爸爸: 我當然希望他能好好珍惜玩具,因為這玩具是代表我對他的愛。
我: 哦,我更加明白到當孩子把機械人分拆,在你心中是代表他沒有好好珍惜你對他的愛,是這個意思嗎?
爸爸: 是的。
我: 如果孩子真的沒有珍惜你對他的愛,作為爸爸,我是十分明白你的感受,當然,你認為孩子經常把玩具分拆,除了不珍惜之外,有沒有可能還有其他動機和可能性? 再者,你已經不是第一次告訴孩子這個事情, 明知你會責罵他,他還屢次再犯, 你認為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呢?
爸爸:⋯⋯

我: 如果是有意識, 你認為你孩子是喜歡被責備嗎?
爸爸: 不可能,沒有人喜歡被責備的。
我: 不是不可能,有一些人會透過被責備而換取得到別人關注的需求, 你認為你們對孩子會否缺乏關注?
爸爸: 我和媽媽也很關注孩子的,而且從孩子的行為反映出他也不喜歡被責備的。
我: 那就代表孩子是無意識的, 如果孩子是無意識的, 代表他不是故意, 與你一開始認為他不珍惜你的愛, 就不成立了。 如果不成立,你之前的責備不但沒有教曉孩子學會珍惜,反之就破壞了你跟他的親子關係。
爸爸: 那怎麼辦?
我: 好好學習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實很多三四歲的孩子十分喜歡把所看到的東西分拆,透過分拆可學習到以下事宜:
1. 原來我有能力去改變物件的形狀,從而建立自信和能力;
2. 提升孩子大小肌肉的運作;
3. 孩子有意識地把物件分拆,而透過動手能力最終能完成, 滿足手部敏感期, 更是提升孩子神經元連結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我: 所以他分拆你的玩具,你認為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然而三歲的孩子,他需要的禮物究竟是價錢昂貴,還是對他身心和大腦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所以石頭、泥膠、冰、 沙泥比價值不菲的玩具來得更實在, 更切合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成長更有意義。
爸爸: 我以前一直怪錯孩子?
我: 爸爸, 這沒有對錯,只有更適合孩子成長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不夠了解,才會產生誤會和負面情緒,既然現在知道了,好好學習如何協助孩子成長,調整自身情緒溝通方法,難道不是更好嗎?

如果現在閱讀文章的你,經常對孩子發脾氣,鼓勵你做以下事情:
1. 好好關心自身的感受,向身邊人傾訴,因為很多時候是父母本身壓力過大,繼而變得沒有耐性,沒有耐性,情緒起伏就會變得更大;
2. 好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12歲以下的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 他們很多行為源自於內在需求和情緒驅動,只要我們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我們就更容易找到切合他們成長的育兒模式;
3. 好好學習情緒溝通的方法,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更是孩子的成長導師, 我們的身教和示範就是孩子學習表達情緒的方法。
家長並不是聖人,我們也有情緒,也會犯錯,犯錯不打緊,最重要是從中學習並修正,成為孩子的人生參考對象便是了。
祝願大家每天正向常在,辰民爸爸與大家一起成長。
(以上由辰民爸爸授權分享)
-
利是為小朋友帶來長輩的愛與祝福,更是一個提升財務智商 (FQ),即理財能力的好機會。參考投委會的五大錦囊,讓小朋友在農曆年輕鬆玩學理財。5 day ago
-
大部分家長的教養模式大多是找出問題,然後面對及解決它;為了克服弱點求進步,就會勤加訓練與治療;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則會尋求專家的意見與介入。筆者在這裡分享另一種育兒理念:「強項為本」,意思是以發掘、發展及發揮孩子潛能,促進他們的自尊、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與生活滿意度為目標。而這些目標,是可陪伴孩子一生的「軟實力」。17 day ago
-
你的孩子可有出現非因身體不適而產生以下情況:容易發脾氣、愛哭、情緒起伏大、出現倒退行為、咬指甲、吮手指、「黐身」、抱怨肚子痛?上述的行為很容易被父母歸類為「扭計」,並視為行為問題,繼而從管教上進行修正,錯過從根本性找出行為表徵的背後成因。所以幼兒和成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少不免面對從家庭及學校而衍生的壓力來源。以下從這兩大範疇作分析,以及提供解決方法給家長參考...18 day ago
-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作為有特殊需要子女(SEN小朋友)的家長其實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培育SEN孩子,才可以讓他們發揮才能?一齊聽聽教育心理學家Vergo有甚麼看法!1 month ago
-
俗語有云:「隔離飯香」,似乎很多1-3歲孩子都很喜歡玩其他小朋友手中正在把玩的玩具,即使是同一個款式,他們總覺得別人的更好玩,而且控制不了自己搶別人的玩具。不少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都會頭痛不已,究意應如何教導?1 month ago